前幾天例行的帶家長參觀我們學校,一位很用心聆聽也很認同我們教學的爸爸忽然問我:「園長,到底幾歲讓孩子上學比較好?”,這個問題如果是早期的我,大概會很制式化的回答:“當然是三歲,確實是就孩子的發展,或者教育體制,甚至蒙特梭利的理論設計都是以三歲作為一個階段的區別”,但經過十多年一直與時俱進的觀察與學習,我發現答案也許沒有那麼簡單.我反問這位爸爸:「爸爸,您有提到您們家女兒現在快兩歲了,那不知道她是誰帶的呢?」爸爸告訴我目前是在保母家,我又繼續問:“那不知道保母帶的品質如何?我所謂的「品質」,不是有沒有養的白白胖胖,或是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我所謂的品質是她有沒有給孩子發展所需要的幫助?像是每天帶她到戶外活動,訓練她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予她真實的生活經驗而不是字卡教學…,還是保母只是單純在作孩子生理上的照顧而已呢?」 很多年前我們學校曾經有一個幼幼班,那時更多家長會問到我這個問題,畢竟兩歲的孩子就要來上學,長輩會擔心會不會容易生病?親朋好友也會警告孩子可能會變得很油條喔!那到底怎麼決定適合來上學的年齡呢?記得那時有位媽媽不顧家中的反對將孩子放置我們的幼幼班,當時她很明確的告訴我因為她實在沒有辦法忍受孩子每天都在家看電視,雖然長輩願意幫忙照顧孩子,但總是不停的在餵飯,塞飯,代勞大小事,當孩子犯錯時更習慣用威脅打罵的方式處理,像是告訴孩子「再去開膝蓋手就斷掉喔!再跑就被車撞死喔!」,動不動就是手舉起來作勢要打屁股,媽媽和長輩溝通多次也沒有多大的效果,因此才決定兩歲就送出來上學. 舉這個例子當然是比較極端的,如今再看雖然這過程中可以想見婆媳間的火藥味一定很濃厚,但爸媽願意把教養的主權拿回來也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幾年下來在聽家長抱怨長輩幫忙帶孩子時的種種不順眼之處,我總忍不住逆耳的問一句:「爸媽有沒有可能調整工作,以縮短孩子需要依賴長輩照顧的時間?畢竟要改變長輩真的不容易,更何況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長輩原本就沒有教養我們孩子的義務不是嗎?」如果真的受限於現實的壓力,不得不這樣處理時,在某些教養上的確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的退讓,再記得花更多的氣力與堅持讓孩子明白事理.看到那位參觀的爸爸沉思著,我又繼續補充:「三歲的孩子慢慢會進入到社交的敏感期,您會發現家中已經漸漸不能滿足她想要交朋友的欲望,她會幻想很多朋友跟她互動,甚至常吵著要大人陪她玩,而我們覺得三歲最適合入學的原因不是在於要趕緊來學校學認知,而是要增加孩子人際的經驗、擴大她的生活圈;不過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已經有幫她安排穩定的社交環境、給予她足夠的大肌肉時間、鍛鍊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那我想她就算中班、大班再來上學都不會是問題」,爸爸認同的點點頭. 老話一句「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既然生下他,身為他的父母的確應該重新排列生活中的比重與優先順序,在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前幫他準備好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和動手作的習慣,遠比他會背多少唐詩、會認多少英文單字、注音符號來的更重要,而零到三歲的照顧更不應該會是因為怕他受傷而關在室內接觸3C、電視,真實的生活遠比字卡對孩子的幫助更大,因此幾歲上幼兒園是最好的年紀?我想答案每個家庭都不一樣,爸媽思考評估後應該就會了然於心了. 本文由 Mella的幸福蒲公英 授權,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