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最近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攝氏35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7度,在如此高溫的豔陽照射下,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今年7月短短10天,熱傷害至急診就診人次已高達190人次,較去年同期116人次,上升1.6倍,這些個案並非全部都發生在大太陽底下,室內也會發生熱傷害!但是室內又沒有太陽直曬,為什麼也會產生熱傷害呢?是什麼原因?我們應如何事先做好預防熱傷害的準備,才能安心度過漫長夏日.熱傷害的種類&症狀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熱中暑,其中以熱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嚴重程度雖然與環境溫度相關,但嚴重程度與患者年紀及既有疾病亦有相關性.接下來就一一介紹這些熱傷害會出現的症狀:1.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與肩部.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送醫.2.熱暈厥(眩)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熱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熱中暑. 3.熱衰竭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熱中暑.4.熱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熱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heat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heatstroke),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為需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熱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事實上,熱傷害的產生原因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外,在室內也有可能會發生.造成室內熱傷害的最主要是因為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特別是老人和兒童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當室內溫度持續上升,過度出汗而處於脫水的狀態,更會加重熱傷害的發生,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更要注意室內高溫所導致的熱傷害.避免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幾件重要的事:一、喝白開水對抗熱傷害,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二、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經常進出冷氣房,身體也難以適應高頻率的瞬間溫差過大,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感,建議室內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避免悶熱的環境,散熱速度下降.三、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寬鬆的衣服內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量帶走消散.尤其領、袖、褲腿等開口處最好敞開些,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提醒您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的狀況,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延伸閱讀:健康署公告:「新生兒篩檢」出生滿2天就能做!讓寶寶收到名為健康的禮物孕媽咪看過來!109年新版孕婦手冊上路,4大亮點報你知109年兒童健康手冊登場!新增3功能提升寶寶健康好安心食藥署提醒:蚊蟲藥膏別亂用!薄荷、樟腦成分恐引起嬰幼兒癲癇吳鳳女兒被蟲咬喊痛,隔日起床驚覺膚色改變!發文叮嚀:小心這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