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是忙碌,有時為了想趕快安撫孩子的情緒、或是想建立孩子的自信,我只會一招闖天下,那就是:使用讚美模式.舉凡你好棒,...、你好厲害,...、你好乖,...、你好聰明,…等,但讚美是一種對行為的肯定,當孩子進步時,我們一定不吝於讚美,但在面對缺點和缺失時,如何學習放下與不要過度鑽牛角尖,而是轉向用鼓勵的方式,這對我來說真的很需要智慧的累積.當孩子面對學習的挫折、情緒的挫折與成長的挫折時,學習轉念並給予正向期待的鼓勵,而不是只有單純的加油.此時會逐漸感受到鼓勵所帶來的威力遠遠勝過讚美的力量,尤其是來自於父母溫暖的話語.最近看到一部廣告,當教練對於孩子的否定大於肯定時,媽媽回家後只是告訴孩子你被肯定了,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會達到目標.當孩子陷入跑步落後的沮喪中,媽媽只是蹲下來幫孩子繫好鞋帶並告訴孩子,只要跟上前面的人就可以了,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會達到了.影片中的媽媽在孩子受挫時,她沒有給孩子失望與放棄的念頭,也沒有給孩子浮誇或做不到的目標,而是簡單又溫暖的鼓勵,只要再努力一點點,你就做到了.有興趣的爸媽也可以上網瀏覽或搜尋關於「努力一點點」的泰國廣告.語言就是這麼地奇妙,它擁有無限力量,可以讓你摧毀人心也可以讓你激勵人心,而對小孩最最最直接影響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一個肯定,對孩子來說就是全世界.試著學習逆向思考,幫助自己與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繼上次的貼標籤效應故事後,「該如何運用鼓勵」也成為我需要努力學習的事.老實說,事情總是很微妙地會隨著心態的改變而朝著想要的方向去發展,當想要努力調整自己時,就已經走在改變的路上,而跟你有同樣意向的事情與觀念也就不斷地充斥在你的周圍.前些日子剛好看到一篇小故事,跟鼓勵也很有關係,因為是網路流傳的文章,實際出處不知是哪裡,有興趣的爸媽也可以去搜尋一下,很佩服故事裡媽媽的溫柔堅定與鼓勵話語: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稚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過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他表現最差;只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耐煩.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飯,並且沒讓她餵.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8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隔壁桌的同學,這次你的同學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問題學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老師提兒子的名字.她有些不習慣.臨走前,去和老師請教,老師告訴她:「依照你兒子目前的成績,考明星高中有點危險.」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老師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明星高中.」高中畢業了.大學錄取通知放榜時,學校打電話請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他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這所大學的牛皮紙袋交到她的手,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裡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鼓勵」不但給意志力消沉的人打了一劑強心針,還滋養了脆弱的心靈,換來的成長動力與進步,反而超越了原本的限制或不可能.鼓勵所產生的實質效應與溫暖,對於受挫中的人更是發揮了極大的加乘作用.當你對一個摔斷一條腿的人說:「快站起來,我知道你可以的,你辦得到的,加油!快跟我一起盡情奔跑吧!」,這樣的鼓勵方式也許起不了太大作用外,反而還徒增受傷者的痛苦與無力感而已.如果這時你是攙扶他起來一起跑或是協助他一起找出能夠扶助的物品,讓他有了能夠再站起來的力量跟你一起努力,或許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還可以發揮更大的能耐.你一句建設性的鼓勵,可以讓原本想放棄的人重拾信心與希望.當孩子需要幫助時,不能總是只有口頭鼓勵而已,重要時刻也必須用行動給予支持與協助.育兒,真的很需要智慧,而能給孩子最大力量的人,是父母.----其他:﹝育兒攻防戰﹞孩子的脾氣就像任性的小情人﹝育兒攻防戰﹞貼標籤效應﹝育兒攻防戰﹞阿母點點滴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