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也許是個好情人,但未必是個好先生;他就算是一位好先生,也未必能個好爸爸.我曾聽到一位男士說他不怎樣喜歡小孩,但當然要是女友懷孕了,他是會承擔「奉子成婚」的責任.我們不會對這些男士有太高的期待,對他們抱持「孩子生下來,爸爸就會成熟」的期待.但我們也不必太悲觀,因為他們只是「一位還未準備好照顧小孩的爸爸」,而且需要妳們這些太太的協助,便會做好. 爸爸:「我對小孩就是沒太多興趣,怎麼辦?」容許我是站在一個大部份臺灣家庭的角度去分享,即母親為小嬰兒的主要照顧,而父親是早出晚歸的經濟支柱.一般而言,父親由於工作,不太能夠認識小孩,小孩也跟父親不太熟悉.而由於跟小孩最親的人是母親,為此,父親跟小孩的關係品質,其實很取決於母親的態度與做法!先生能夠和需要做的,其實不會很多,就是「主動聽從」太太的指示,以及在適當的時候「被動參與」.兒童精神分析師Winnicott把父親角色的重要性分為三點:(1)父親需要在家,幫忙母親,讓她感到身體健康和心靈快樂──照顧小孩是十分累人的工作,即使母親再甘願,也需要休息、忙裡偷閒;為此,先生適時接手照顧小孩,會有效增進夫妻感情.當然,很多母親自認是超人,她們通常都曉得如何勝任母職,天性地把工作做好做滿;為此,先生需要等待被需要,在適當的時候進去幫忙.或是說,當太太注意到平時對小孩沒有太多興趣的先生,在某個時刻變得有意願參與照顧時,她可以先安排他在旁觀看孩子遊戲或洗澡,待他從中找到樂趣時,再引導先生接手更多.(2)父親需要給予母親道德支持,為她的權威撐腰,成為代表律法與秩序的人,好讓母親把它種植在小孩的生活裡──由於母親是小孩的主要照顧者,所以在管教時,小孩一般也只聽媽媽.父親不必直接介入這個管教過程,因為他沒有前者的關係作話語權力的支撐.不過,他能夠支持太太的管教,好比以「是的,你媽講的對!」的間接方式,表明自己才是家庭秩序的定論者.這時候,小孩一般都會對父親生氣.但只要他能夠忍受被恨的感覺,甘心當黑臉,就能夠讓太太盡情發揮白臉的慈愛,安撫小孩;反之亦然,即他亦能夠趁機當白臉.3.父親的正面特質,尤其是那些他跟別的男人不同的東西,和他鮮活的人格,都是小孩需要的──一般而言,即便跟媽媽再親近,小孩還是會對那個早出晚歸的父親感到好奇.也就是說,小孩開始對「外在世界」感到好奇.那麼,父親和其工作成就,就很容易被偶像化、一個強而有力的偉人、讓媽媽和自己能在家享受安逸的強者.為此,父親需要做的,不過是被動及慢慢讓小孩認識自己,在小孩的好奇心時段才去引介自己.顯然,這件事無法強求,也不能太自戀地強迫小孩認識自己.即要有耐心去發現小孩何時想認識他、想跟他玩、想聽聽他的工作.圖片│來源 媽媽:「我的先生對小孩就是沒太多興趣,怎麼辦?」上文談到「父親跟小孩的關係品質,其實很取決於母親的態度與做法」,其基礎是「照顧小孩一事,母親才是專家」:母親們不要強迫、卻要試著引導先生如何跟小孩相處,從在旁觀察、參與、到把父子父女獨自送出門相處,這都是她的工作.原因在於她與小孩的關係本來就比較親,所以先生常感到自己落單,而忌妒起母子母女之情.同樣,有時候她自己也會忌妒父女之情,所以她得體諒彼此.如此,先生也就能夠漸漸享受照顧、對孩子產生興趣.Winnicott對母親們一向不會給予甚麼親職建議,因為他相信對大部份家庭而言:「一個好母親只要接收到正確的事實資訊及得到適當的教育,她就能夠正確判斷甚麼對孩子是好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中,那些來諮商的大部份媽媽們,只要緩解焦慮後,確實天生地「知道」該怎樣做. ※此文改篇自筆者發表於﹝女人迷﹞拙作〈家庭心理學:帶著原生家庭創傷,就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