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Clubhouse上面聽了好多教養的方法,確實常常我在問方法的時候,會滿期待立即有效,慢慢會發現怎麼解決問題、面對問題,除了問題本身,更重要的還有示範給孩子看,我們是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進一步的體認是方法歸方法,真正得接受的是-生活需要很多的耐心以及忍受煩躁在「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第六章-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中,再一次得到解答.昨天Leah看到工程車停下腳步,看到工程車離開手舞足蹈的樣子,讓我決定拾起我的煩躁,把這個又臭又長的體悟寫完.作者的女兒弗洛三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們一起走路到家附近的商店,回程的時候女兒停下腳步坐在別人家的台階上,作者當下心想:「哦!天啊!別鬧了」,但作者想到,其實後面沒有事情,幾點回家都可以,於是放下購物袋,跟孩子一起看一隻螞蟻沿著人行道的裂縫爬行.這時有一位上了年紀的男人走過來說:「她贏了嗎?」作者馬上就聽懂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說,在父母與孩子的意志之爭中,小孩是不是贏了?作者很清楚那種存在已久的親子之爭,大部分的人認為,讓孩子予取予求對孩子有害.然而父母跟孩子其實是站在同一邊的,父母跟孩子都希望獲得滿足,而不是時常感到失落,好好相處,表現良好,作者回答老人家:「我們在觀察一隻螞蟻」.後來老人走了,螞蟻也走了,作者和女兒站了起來回家了.孩子所有行為都是溝通,行為的背後,會有感受,一但找到特定行為背後的感受,並發揮同理心,就可以把那種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同時也是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而孩子有合宜的行為需要有幾個特質,有些孩子自然就能學會這幾個社交行為的技能,因為孩子會自動模仿身旁成人的行為,但孩子在甚麼年齡達到發展的里程碑,則因人而異,總而言之成人是榜樣孩子有合宜的行為需要的四個特質:1.忍受煩躁:購物回家的路上,作者想回家,但女兒想坐在台階上休息,作者設法忍受了煩躁的情緒.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補習班教數學,很多孩子不是不會應用題,而是題目太長懶得看完,無法忍受煩躁;現在整理、處理家務常常也很需要忍受煩躁,萬萬沒想到忍受煩躁是一項技能,躲了半天,帶孩子也躲不掉必須練起來.但說也奇怪,忍受煩躁就跟負面情緒一樣,光是辨認出「現在我需要處理這個煩躁,我現在處在這個煩躁裡」,這個煩躁的感覺就消失一半了.2.靈活性:作者改變了對回家速度的預期.我只能說跟孩子在一起,沒有靈活性、彈性、幽默感日子會很難熬.調整自己的期待、了解孩子的個性、喜好,有助於增加靈活性跟彈性.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去Nike買童鞋,朋友的孩子一直不要買新鞋,正當朋友快放棄的時候,朋友說:「這雙是黑白的,跟你們喜歡的貓熊顏色一樣」,然後小孩就願意了!當下只有佩服.3.解題技巧:作者解決了女兒想休息的這個問題.了解嬰幼兒發展,也可以幫助我們解題,很多時候會發現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的,孩子的行為是因為他有發展上的需求.4.從他人的角度觀看及感受事物的能力:作者從女兒的角度觀察,想要停下來休息事甚麼感覺,作者也設法從老人的角度思考了當下的狀況,所以作者自認當下的反應,對女兒跟老人來說都很合宜.孩子從別人對待他的方式,學會如何待人處事,當別人對他同理,表達感謝與尊重,孩子才能學著同理心、尊重他人.孩子在發脾氣時,並非樂在其中,如果有其他方法或是選擇時,沒有人會想選擇發脾氣,就跟我們大人一樣,有別的選擇沒有人想情緒失控,而我們要練習的不是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如何辨認出自己的負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共處,辨認出那些煩躁的時刻,陪伴那些煩躁.有另外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孩子之所以展現這些麻煩的行為,是因為父母管教太鬆,其實不然,有時孩子的行為是否麻煩,和父母管教嚴不嚴無關,而是和孩子學會這四種技能的速度有關.我終於忍受煩躁把這篇寫完,感謝你忍受煩躁看完. #帶孩子一起練習忍受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