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家每天都過得太緊繃、零失誤,其實會跟幸福愈來愈無緣.」溺愛家人、縱容家人就是本書的主題.但書中所謂的溺愛和縱容不是沒有是非規矩的意思,而是「溫柔」,作者黑川伊保子認為溫柔跟財富不一樣,不需要本金,但溫柔也不能拿來當作交易.這本書某些部分顛覆了我過去對於家庭的很多想法,作者提到她特別討厭「讚美教育」,要知道讚美教育應該是現在的主流派,作者的看法其實帶給我不小的衝擊,有些觀點是需要讀後咀嚼反思的.作者認為家人是用來寵的,失敗、弱點、缺點都是拓展人生的關鍵,想改變家人的缺點不是明智的方法,企圖治好家人的努力最終都是徒勞無功,而這正是家庭壓力的最大來源,因此作者提出了與其改變家人,不如改變做法,不要掉入零風險的陷阱、還要跳脫完美主義.夫妻之間,只能從放棄開始「如果你無法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觀,那就無法真正理解一個人.」關注缺點:最好的結婚對象,或許是那種對方的缺點在你眼中很迷人的人.與其將優點當作選擇另一半的標準,不如選擇連他的缺點都可以一起愛的人結婚.親子之間的寵溺與強大「在缺乏歡笑的家庭長大,孩子想努力也努力不了.」書中分享一位高爾夫教練的看法,人人都有機會成為高手,但只有一種父母教不出一流的選手,就是「只在意結果的父母」.「如果父母的情緒跟著結果起伏,孩子就會害怕失敗,如果父母表現得比孩子還要失望,孩子就沒辦法成功.」看完這段不禁讓我聯想到,球后戴資穎在父親節提及她的父親陪伴她練球的描述.透過嚐到失敗、感受痛苦、重新振作,這一連串的過程對大腦而言是最好的練習.「感受力強、直覺敏銳、有創造力、想法靈活等能力,光靠吸收知識是無法培養的.」這是與AI人工智慧最大不同.「家庭是一個允許失敗、用失敗來活化大腦的最佳場所.」人的大腦需要有壓力的刺激,同時也需要能夠發洩壓力,平衡才是最好的.家庭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每個成員都很優秀,而是互相包容大家都能活出自己的個性.」作者提到尊重每個人的「原廠設定」,而不是把每個人都變成「標準規格」.這個想法雖然我曾經想過,但在實際生活中仍不免會犯這個問題,比如我很清楚兩個孩子天生的個性非常不同,所以並不刻意用同樣方式教導而是因材施教,起初這是很好的想法對吧?!但我卻會對期待兩個孩子能達到一樣的標準而感到焦慮.家人使用方法就作者的看法「家庭是相反特質的聚集地」,而個性如此不同的一群人要相處融洽,需要一些規則.1.不要把世俗帶回家「從理想開始扣分會把家庭逼入絕境」,如果把外人的價值觀、判斷標準帶進家庭,這個家一定充滿火藥味這,這個家的每個人一定經常生氣.當父母心中存在著孩子該有的理想型,並根據理想型以扣分的方式檢視孩子,就只會看到他的缺點,導致每個人一進家門就覺得很煩躁.愈上進的媽媽愈會陷入這樣的雙重壓力,也就是母親理想中的小孩與真實的小孩之間的差距,從你想先去扣分就只會把家人推入絕境.2.失敗沒什麼好責備的對失敗受挫的家人更溫柔,「人一旦被罵,反而不會覺得內疚.人的大腦很有趣,當你挨罵而道歉,就會覺得自己的錯可以一筆勾銷,反而不會反省.」但當反向運用時卻會有正向效果.3.禁用5W1H提問法對於家人行為劈頭就丟出5W1H問題像下指令或說教的方式跟家人說話,會打壞家庭氣氛.人的關係會變得像搏擊一樣,聽到的人彷彿覺得受到攻擊,大腦就會進入攻擊模式.換個對話模式就會好很多.「哪時候回來?」→「需要幫你留晚餐嗎?」「不是跟你說過加班要事先說,為什麼沒告訴我?」→「沒收到你的訊息,沒事吧?」心靈對話vs.問題解決型對話心靈對話是同理對方的感受,目的是察覺和理解;問題解決型對話則是確認狀況並指出問題點,目的是處理和解決.家人的第一任務是給予安全感、減少壓力,讓大腦的活化程度達到最高,所以作者建議除了緊急狀況外要先開啟心靈對話再做目標導向解決問題.讀到此回想我的日常家庭對話,發現心靈對話比重似乎少了點,可能跟我過去十年的管理工作有關較常使用目標導向的對話,不自覺帶入家庭中,這也是我以前發現我在家庭中感性與溫柔不足,或許是這個原因啊!作者提到一些開啟心靈對話的指引,我個人覺得很實用,建議讀者也可以運用看看.4.不要侵入家人的「時空」「沒有自己的空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這一點應該是所有步入家庭的家庭主婦心中的痛,但其實對每個人都是,尤其在疫情嚴重的居家上課辦公時期,每個人都可以明顯感受的到,看過此書可以讓你覺得老是在馬桶上滑手機的老公不再那麼討人厭了.============================書名:家人使用說明書-腦科學專家寫給總是被家人一秒惹怒的你作者:黑川伊保子譯者:楊毓瑩出版: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