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中的人,幾乎是患上一種精神官能症(neurosis,又譯神經症)──這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學主張.我們很輕易就能夠指出,愛情狀態如何跟精神官能症類似:﹝退行﹞人們從較成熟的心智,退行到小孩子般.好比原本辯才無礙的人,今天喊著「北鼻~抱抱~」,懶音疊字一堆,耍白痴、耍腦殘反而成了相處的常態.﹝依賴﹞把對父母展現的小孩依賴需求,移情到伴侶身上.原本會做的事突然不會做,都需要男(女)朋友幫忙;下樓去個便利商店也要說:「載我」;吵架時更愛說:「我爸(媽)都沒有這樣對我!!!」﹝衝突﹞對伴侶呈現矛盾的想法與情感,且常常轉換,搞不懂自己到底想怎樣.這種自我煩擾往住通過投射,而變成對對方的問句:「你想怎樣!?」,情侶間最愛在一些事情上問對方想怎樣,其實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怎樣.記得2017年有一個爆紅的受訪片段,Twins成員阿嬌(鍾欣潼)對著鏡頭說出一句乍聽之下語無倫次的經典:「個個都拍拖,唔通個個都想拍拖咩?」(人人都談戀愛,難道人人都想談戀愛?)「人人都談戀愛」講的是「談戀愛」是件輕鬆平常的事,彷彿每個人都理所當然地追尋,前句肯定了這個事實──其效應擷取自「人人都會死」這一哲學前題──但後句「難道人人都想談戀愛」則來了個急剎,讓人們頓足思考「談戀愛」真的是人人都嚮往嗎?當阿嬌跟前夫離婚的相關新聞或訪問慢慢浮現,我們才回頭的懂得她真正想說的是:「人人都要結婚,難道人人都想要結婚?」確實,未必人人都想結婚,但結婚彷彿就是人們認為用來保住愛情的方法.即使痛(結婚、生活、現實),也要愛(愛情).因此,我會說,人對依賴的綿綿需求,昇起對未來的「希望」──人是對情感永抱希望的動物.圖片│來源有一種說法是:不痛,就不是愛了;愛情中,雖有甜,更有酸苦辣.我想起大學時期,朋友間的話題少不免討論彼此的男、女朋友.有一位女性友人的男朋友,是那種「愛,就要天天黏在一起」類型,早上要求女友起床後馬上傳訊息給他,下班下課不是他去找她、就得她去找他.最令人嫌煩的是,我們好朋友間的聚會,這位男朋友硬要跟著來(然後又吵著無聊要女友帶他離開),若是他當天沒有來,又會事後醋意大爆發,向女友發脾氣.脾氣背後,我們都知道是妒忌與焦慮.還記得當年,我們幾個好朋友都跟她勸說「這個男人太小孩子氣,不成熟,早點分手吧!」,女性友人也帶著好友的「愛應該是不嫉妒、不佔有」的道理回去跟男友溝通.事後,他更為生氣,把我們這群他女友的好朋友的話視為歪理!並強調他之所以會不安、焦慮、妒忌,是因為「愛」.多年過去,二人也已經結婚了,我大概可以肯定那位女性友人的先生是所謂的「焦慮型依附」,暨分手後大概會變成所謂的「恐怖情人」.作為心理師,我仍會把他對女友的限制或不合理的醋意,視為一種心智不成熟的控制.然而!然而!然而!我也會為他部份平反:對,正因為「愛」,才會不安、焦慮、妒忌──只不過它過量了、失控了,讓無約束的妒忌肆意的破壞著關係──但這裡的「愛」是愛情中的愛,是一次愛情-神經症,而不是那種普世、同理心、關切他人的「愛」.各種對伴侶的控制、限制、緊抓的行為,背後必然是焦慮、不安、恐懼,在這些負面情緒背後,其實根本是一個特殊的心智:偏執(paranoid)!因為偏執,人們只消半秒,就認為跟異性外出的男(女)朋友、先生太太,其實是去偷情或被勾引,人們被這個恐懼佔據.半秒後,人們理智的發現這是個無稽之談,開始自我反駁,但再下一秒,他們想到情人更喜歡跟別人外出、聊天、談心,而不是跟自己,即他(她)的快樂是跟伴侶外的第三人分享的,妒忌之情又立即補位!精神分析肯定了另一個命題:沒有妒忌,就沒有情侶間的愛情.因為愛情裡有著源於自我驅力(egodrive)對對象的佔有與控制慾望.而順著前文,現在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偏執,就沒有愛情上演的劇場!人之所以妒忌,是因為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怕自己有的比不上別人的;產生妒忌的偏執心態,則是已經在幻想中失去自己擁有的、在幻想中別人已打臉了我們.其實,偏執的人不只看不清現實,更看不見自己真實的樣子.那結婚的人呢?是想看清,還是情願不太清晰?我們要如何面對愛情中必然的偏執而不被它摧毀呢?偏執心態會怎樣呈現並影響我們的工作與人際關係?我將會在﹝無愛不偏執﹞單元中,一一跟你們介紹,歡迎有興趣的你們訂閱支持. ※此文部份摘取或改編自筆者發表於﹝方格子﹞文章〈如果愛情是一種病──人人都談戀愛,難道人人都想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