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愛滑抖音的老公,分享了一則影片給我.內容是有關於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B.Watson)的育兒理論,該理論稱為”哭聲免疫訓練法”.所謂的哭聲免疫訓練法,是指孩子哭泣的時候延遲一段時間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那麼,隨著延遲的時間越來越久,最終孩子就會不哭不鬧,這就是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開始.相信在育兒路上努力付出的父母,一定都聽過這個理論.無論是在文章、影片上看到,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分享過.這樣的理論看似有理,也曾經風靡歐美、中國等諸多國家,成千上萬的父母將之奉為圭臬.但從我看來,這是非常殘忍的.小寶寶從出生開始,能夠依賴的是最親近的父母,尤其是還沒有口語表達能力的時候,只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然而,此時他們最愛的主要照顧者卻刻意漠視他們的哭泣,只因為「孩子一哭就抱,那你就輸了.」這讓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又不是諜對諜,怎麼會分誰贏誰輸呢?此外,華生也訴求「孩子如果摔倒在地,他越哭越不要搭理,孩子哭夠了就會自己站起來的,這樣孩子以後會更加獨立.」華生最有名,也是最讓人詬病的小艾伯特實驗,更是既殘忍又可怕.(有興趣的父母可以上網搜尋)這套理論的核心在於漠視孩子最基本的親情需求,對他進行冷酷的訓練.而這樣訓練的結果卻導致孩子心理出現極大的扭曲,並摧毀其心智,進而影響其一生.事實上,華生也用同樣的方式”訓練”自己的三個孩子,最終造成一人自殺身亡,一人有嚴重的心理疾病,經常自殺,一人常年流浪、顛沛流離.擁抱、親吻、接觸,是小寶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心靈滿足的來源.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一味地遵循XX育兒法,而忽略了寶寶最需要的是什麼,那不是本末倒置嗎? 一位從小哭泣,卻從來沒有得到過關愛的人.和一位哭泣時,會馬上得到溫暖回應與擁抱的人,誰的人格會更建全? 誰的性格會更獨立呢? 答案肯定是後者吧! 冷漠地處理孩子的情緒,確實能夠得一位不哭不鬧的孩子.但那並不代表他們變得獨立.而是陷入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一直到他們放棄對外界發出任何訊號.因為他們知道永遠不會得到任何回應.那將是多麼地無助又令人心疼,想到就覺得非常地難過.之前文章也有提過,從雙寶剛出生起,我就化身成非常溺愛的媽媽.只要能力所及且時間足夠,就儘量滿足他們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我也很享受被他們依賴和需要的感覺.我老公常說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媽寶”呢!這時我就會回答,小時候當媽寶,總比長大當媽寶好吧(笑).現在雙寶已經3歲4個月了,雖然常在我耳邊嘰哩呱啦說個不停,但許多時候都能自己玩、自己看書.因為我會告訴他們,媽媽一直都在.即使不在,也會一直想著你們的.也許有一天,我必需慢慢地放手讓他們自由飛翔.我不害怕這一天的到來,只因他們幸福平安就是我最大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