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中教育現場,看到很多孩子學習態度消極、上課趴睡、學業成就低落,寫作業也要人三催四請,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擾.而根據許多調查,國中生的壓力源中,課業壓力一直是排行榜上的第一名.談學習這個議題,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孩子的「學習態度與動機」,我覺得「動機」是一個人行為的「發電機」.你可以觀察看看,你的孩子喜歡讀書嗎?如果今天孩子沒有學習動機,孩子就是不想讀書.那你怎麼叮嚀、催促孩子,孩子可能都是應付了事而已,例如:孩子不想寫作業,就抄同學作業來完成功課.父母怎麼看學習這件事情也深深影響孩子,如果你視讀書為苦差事,那麼,孩子自然也不會想唸書;如果你自己喜歡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樂於學習,孩子可能也會覺得讀書是件好玩的事.內在動機VS.外在動機如果父母常說:「不好好念書,以後沒前途」,或是給予物質上的獎勵︰「你這次平均考90分以上,我就給你1000元獎金.」以上這兩個例子都是「外在動機」,但重要的是能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動機分為兩種內在動機(intrinsicmotivation)指個體在沒有接受任何外在報酬的情況下,持續參與在活動中,獲得愉悅與滿足感.而外在動機(extrinsicmotivation)指個體參加某個活動是受到外來誘因(如獎勵、金錢、名利、地位…等)的影響,當這些外在報酬消失時,個人參與該活動的行為便會消弱或停止.我發現,很多孩子唸書並不是被國文的詩詞感動、讀生物或地理時也不會讚嘆大自然的奧妙(內在動機),而是為了得到好成績或獎勵、被人肯定或考上好學校(外在動機).很多孩子一開始唸書是因為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有趣(內在動機),但在開始上學之後,因為不斷的考試、排名、和他人比較等壓力,逐漸變成了外在動機,失去了原本讀書的樂趣,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MarkLepper於1978年進行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們到幼稚園觀察在自由時間畫畫的孩子,然後把孩子們分為ABC三組.1.A組的孩子在畫畫前被告知,只要他們畫畫,就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2️.接著,研究人員只詢問B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願意畫畫的孩子在畫完之後也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3️.研究人員也問C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但孩子畫完之後沒有得到任何獎勵.兩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在不被孩子發現的狀況下觀察孩子們在自由時間的表現,B組和C組的孩子和實驗前一樣很喜歡畫畫,但A組的孩子因為沒有獎勵,畫畫時間比以前少了許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獎勵把原本的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原本畫畫是孩子自發性的行為,從畫畫本身得到了快樂,但因為有了獎勵,孩子可能忘記他原本畫畫是為了快樂,畫畫反而變成了工作,孩子就不再像從前一樣喜歡畫畫了!因此,當孩子考的好,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從學習獲得的樂趣(內在動機),而非成績(外在動機):像是說「媽媽看到你很用心的準備考試,很棒!」、「和媽媽分享一下你讀到了什麼很有趣?」,而非「你這次考第一名,太棒了!」本文由<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