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一名出生約4個月的男嬰,因持續發燒,加上不停腹瀉,頻率之高一天超過10次,被家長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在與醫師懇談中,爸媽表示男嬰除了發燒、腹瀉之外,食慾似乎比以往差,原本好動的活力也降低不少,經診斷甚至有嚴重脫水現象,經醫師立即打點滴補充,並住院治療近一星期症狀才獲得改善. 輪狀病毒一年四季皆會傳染、流行,但好發於秋冬季節交替的日子,尤其是冬季,大約有8成的感染發生在這季節,是輪狀病毒的流行高峰期,其中年紀介於6個月大的嬰幼兒到5歲的孩童更是高風險族群,因此也有「幼兒國民病」之稱. 這種病毒因為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輪子形狀故命名,而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為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另外應特別注意的是,傳染力高的輪狀病毒常出現在幼稚園的哥哥或姐姐在校遭同儕感染後,返家進一步傳染給家中其他手足的情況,家長們千萬不能大意. 糞口及飛沫傳染為主要途徑,症狀多為發燒、嘔吐及腹瀉 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指出,輪狀病毒雖然主要侵襲五歲以下的孩童,但銀髮族或抵抗力較差的成年人也不能輕忽.一般患者遭感染後其潛伏期約1至3天,其傳染性最強的時段大約落在感染後8天內或即將痊癒前後3天左右,但也可能在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具備傳染力,傳染途徑主要透過糞口或飛沫方式,但也可能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飲水,或接觸到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傳播.患者感染初期會有持續性的嘔吐與發燒,後期改以腹瀉為主,症狀可能在半天內連續嘔吐6至10次,或是一天腹瀉達10次以上,腹瀉糞便呈現水狀帶酸味;另有少數患者會合併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例如咳嗽、流鼻水,此外也有部分患者會伴隨腹痛病徵. 傳染力強、生命力高的輪狀病毒 盧英仁醫師解釋,輪狀病毒是一種生存力極強的病毒,在物體表面可以存活約10天之久,一但家中有人遭感染,病毒普遍會依附桌面、門把、家具甚至玩具等物品表面,稍不注意,都是增加傳染的風險性.加上輪狀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經由糞口及飛沫傳染,只要接觸到10隻以上的病毒就會在體內繁殖,其傳染力強又難以預防,著實令人頭痛.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降低嚴重後遺症,預防效果最佳 盧英仁醫師指出,輪狀病毒會釋放出毒素,使小腸絨毛受傷,這樣對成長中幼兒的營養攝取和身體發展多少會有些許影響,畢竟小腸在身體中負責的主要工作簡單概括就是「營養吸收」,而小腸恢復大約需要6至8週的時間,加上感染後幼兒會不斷發燒、嘔吐,甚至嚴重水便,也間接影響幼兒的康復期.而且目前還沒有對抗輪狀病毒的有效藥物,要降低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而隨著接種輪狀病毒疫苗的意願逐漸提高,嚴重案例者也已減少很多. 另外根據衛福部資訊顯示,輪狀病毒疫苗是一種口服疫苗,目前台灣上市的廠牌有兩種,分別為2劑、3劑時程,只要接種完整的輪狀病毒疫苗,兩種疫苗的保護力相當.第1劑最早接種年齡為出生滿6週,每劑最短接種間隔為4週,家長可依實際狀況或評估自家寶寶的需求,至醫院診所自費接種. 良好衛生習慣及周圍環境清潔為預防之道 盧英仁醫師強調,儘管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是目前預防感染最有效的方式,但做好個人衛生習慣乃是自保的第一要務.也就是先從「傳染途徑」阻斷,實務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注意個人手部及周圍環境的清潔,例如備餐、吃飯前或是如廁後,最好要用肥皂或清潔用品仔細清潔雙手,降低「病從口入」的機會;再來也可以用稀釋過的漂白水定期擦拭家中常使用的餐具、家具、孩子的玩具或是常會接觸到的物品,例如門把、窗戶或是遙控器等,都能有效杜絕輪狀病毒的散播. 然而部分家長因為對輪狀病毒不甚了解或是疏忽未提早發覺,經常誤以為感染輪狀病毒之後只會引發輕微腹瀉而輕忽,或是認為只有感冒症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康復,錯失了第一時間的治療機會,往往等嬰幼兒出現持續發燒、頻繁水瀉、脫水等嚴重症狀時,才急忙送醫院.盧英仁醫師再三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觀念的重要性,尤其不要錯失嬰幼兒輪狀病毒疫苗接種的時間,也要培養他們養成勤洗手、注重個人衛生的好習慣,才能避免孩子受苦也讓家長們擔心. 家有患者的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盧英仁醫師強調,無論家中成員何人感染輪狀病毒,都不能輕忽,其是家有小小孩的家庭,更是需要注意,因為寶寶一有發燒、腹瀉等症狀,會讓不少家長心慌也心疼,為了降低感染及預防病毒傳播,首先須留意處理食物或進食前,以及接觸照顧患者前後,一定要徹底洗淨雙手,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而學齡兒童如出現遭輪狀病毒感染病症,應立即停止到校以免傳染同儕,避免流行擴大,同時盡早求診,按照醫師指示服藥,定期返診追蹤治療,切勿擅自停藥,從居家照護做起,徹底打敗輪狀病毒. 文章出處:常春月刊4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