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志醫師:請問肝癌的治療策略?余俊彥醫師:肝癌的治療策略其實有非常多種,所謂的根除性治療,其實大概分為三大類,電燒、手術、肝臟移植,可是有些病人因為大小跟位置,不見得可以接受到這些治療,所以我們有些病人可以先接受所謂的非根除性治療,然後把腫瘤的大小縮小,或是甚至完全消失不見,之後再去接受手術、電燒,這樣病人可以得到比較好的存活率,然後腫瘤復發率會降低.劉育志醫師:請問釔-90的治療機轉為何?余俊彥醫師:肝臟血管分為兩套系統,所謂是肝動脈跟門靜脈系統,正常的肝臟是70%是由門靜脈系統所供應,30%是由肝動脈系統所供應.可是我們腫瘤剛好相反,幾乎99%都是由肝動脈的血管來供應,經動脈栓塞來做治療的話,幾乎99%的藥物可以達到腫瘤,對正常肝臟組織破壞就不會那麼大,釔-90是一種放射線的治療,百分之百是β射線,它的半衰期大概是64.1個小時,我們會把它Coding在很細很細的微球上面,然後它會隨我們的肝動脈沿著血管打到我們的肝臟腫瘤去,肝臟腫瘤會吸收大部分的釔-90的微球,之後它會從裡面慢慢釋放出放射線把腫瘤殺死,最高穿透力只有1.1公分,所以大部分的放射線都會包含在腫瘤裡面.劉育志醫師:請問釔-90治療會如何進行?余俊彥醫師:做法是從右邊的大動脈穿刺,我們會先把導管放進去肝臟,再放比較細的微導管,然後我們在這邊先做血管攝影的部分,先確定肝臟血管的位置、腫瘤的位置跟大小,把這個微導管放到我們預計要釋放釔-90微球的位置之後,我們會先測試,因為我們不希望釔-90的微球跑到供應其他地方的血管.打進去之後,就會去核子醫學科做全身性的掃描,看他這個釔-90微球的分布.經過這種核子醫學科測試檢查之後,我們才會正式的跟病人說你可以做這個釔-90.施打這個釔-90的微球,大概七到八成的病人是完全沒有任何的感覺.余俊彥醫師:我們可以看到病人在肝臟第四區、第八區是有一個大概接近10公分的腫瘤,這個腫瘤剛好是在肝臟的中間的位置,而且他已經吃到第四區的一部分小小的門靜脈了,所以就決定先做釔-90的治療.這是釔-90做完三個月之後的電腦斷層,我們可以看到本來10公分的腫瘤,明顯的縮小到剩大概4公分左右,而且這個病人在釔-90完3.8個月之後,接受了左側肝臟的切除,四年之後都是沒有明顯的復發,恢復都很好.余俊彥醫師:這是另外一個病人血管攝影的圖像,兩側都一顆一顆的非常多的腫瘤,大概大於15顆以上,然後我們在兩側都有幫他打這個釔-90的微球.後來我們追蹤電腦斷層,影像是沒有看到任何的腫瘤.然後陳肇隆院長就幫他做肝臟移植,肝臟移植之後我們就可以把他這個本來的肝臟拿下來,我們請病理科去做完全的切片化驗,看到15顆腫瘤100%完全消失不見.余俊彥醫師:這是我們所有目前做的72個肝癌的病人的成績,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CR就是completeresponse,有26.4%幾乎四分之一的病人可以把腫瘤完全消失不見.所謂的PR是partialresponse,就是有部分的有效,達到接近5成.因為我們做這個釔-90的病人的話,通常是放在比較中後期的病人,有些腫瘤都已經非常大了,最大到19公分左右,我們可以達到這樣的成績算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72個病人中有56個病人我們是做所謂的全肝治療,大部分都是這種整個肝都是腫瘤的病人,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存活率也是非常的好,一年的存活率是73%,第二年、第三年幾乎大於六成以上.劉育志醫師:接受釔-90治療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余俊彥醫師:釔-90它的穿透大概只有1.1公分,所以大部分的放射線都會是集中在身體裡面,相對來說是非常的安全,可是還是有一些些微的遊離性輻射,所以我們是希望說,對這種孕婦或是有小孩的話還是盡量不要靠近,一個禮拜左右的話就是睡覺的時候一個人睡,然後旁邊有坐人的話大概是不要超過30分鐘,去坐車的話旁邊也是不要坐人,大概是一個禮拜左右,其他上廁所、吃飯的話大概都是正常的,有些病人做完還是會肚子痛、還是發燒,不過這些都是可以症狀治療,休息一兩天之後就可以恢復了.余俊彥醫師:現在肝癌治療非常進步,可能不只需要單一種的治療方式,我們肝癌團隊的會議就是選擇對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然後降低病人的痛苦,達成最高的病人的生存率,減低腫瘤的復發率.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