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真正理解自己情緒的時候,療癒就發生了幾個月前我去參加心理諮商講座,台前講師要我們用紙筆寫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是誰,請排序一下」緊接著要我們從這三個最重要的人裡面,選出「你覺得誰最難溝通,一樣要排序一下」因為我之前跟講師四目相交,曾經被點起來回答問題,所以我這次頭很低,希望他不要點到我.好的!我的直覺果然很準,講師還真的點了一位學員,問他願不願意站起來跟大家分享他寫下的人是誰?那個學員大概是一位五六十歲的中年大叔,從外表看來他是開朗的,因為他聲音強而有力,而且笑聲很爽朗.他告訴大家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的媽媽.講師接著問「那最難溝通的人呢?」「也是我的媽媽」他回應.講師再問「可以說說看是什麼原因覺得媽媽很難溝通嗎?」「我媽有年紀了,身體也不好,可是她總為了弟弟一家人操心,我常常跟她說不要管弟弟那是他的人生,媽媽都聽不進去,每次講到我都很生氣,然後就會跟她吵起來」「所以你是不是很希望媽媽也能關心你?」講師一語道破的問.中年大叔第一時間極力否認的說「不是,是我媽身體不好,她自己都顧不好自己幹嘛還要管弟弟」「對嘛,所以你是不是希望媽媽也能看見你對她的付出跟關心?」講師又問.中年大叔還是否認的說「不是!我只是希望她能照顧好自己」「那你希望媽媽也能像關心弟弟一樣關心你嗎?」(講師換個方式問他)中年大叔一時語塞,說不出話.「你希望媽媽也能像關心弟弟一樣關心你嗎?」講師溫柔的再次跟他核對這樣的心情.只見那個爽朗的中年大叔安靜想了好一會,然後滿臉通紅的點點頭.(最後講師謝謝他,然後請他坐下)一路聽到這,我的心情因為有些觸動而紅了眼眶.=========父權世代下的教育把我們這一輩的人教成要服從聽話,我是透過學習認識自己,才發現我們大多數的人都跟自己的情緒感受斷了連結,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像那位中年大叔一樣,不知道自己真正在乎什麼,就跟家人生氣了,我曾經在職場上看過同事案子搞砸大發雷霆,當時身邊人都跟她說「不要生氣」,她大聲的說「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覺得又要重來一遍很煩」嗯對,明明是不高興,但我們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是有情緒的,彷彿有情緒就是錯.但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一個不被看見的需求.我們之所以對自己的情緒感到很陌生,有很大的原因是成長過程中,我們有情緒的時候,父母給予情感的方式是用打壓、責備,讓我們感受到有情緒是不好、不對、很羞恥的一件事.長年下來一直到現在,我們大多數的人其實都跟自己的情緒斷了連結.我一直在學習的就是辨識自己的情緒,從情緒的產生連結到自己的內在需要,中年大叔沒說出口的話就是過去我在婚姻關係、婆媳相處裡的心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疼惜跟關心,即便是年過半百的中年大叔也不例外,可見這樣的情感需求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消失.所以,在有生之年,正視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是需要學習的.沒說出口的話更需要被聽懂有多少人終其一生努力打拼或叛逆離家,只希望從父母口中聽見「你是個好孩子」或是「原來你也那麼辛苦啊」這樣的一句話.這並不是要大人低頭道歉或是給我們什麼補償,只是單純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和委屈能得到認可,不要再被抹煞、否定,其實每個人都渴望因為體貼大人而做的付出跟忍耐,總有一天能被看見.本文由<Ant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