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這新聞,我其實有點驚訝不是因為政策內容有多新奇,而是「取消排富」這件事,居然就這樣靜靜地上路了.2023年1月開始,行政院的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不再設下所得門檻,正式落實「0到6歲國家一起養」的政策口號.照理說,這是一件影響很廣的事情,但社會的反應卻意外地平靜.取消排富,等於讓高收入家庭也能請領津貼.這件事乍看之下是「一視同仁」的好事,但到底意味著什麼?會不會讓真正需要補助的家庭更難分到資源?又或者,我們其實正默默地進入一種新的家庭政策邏輯?我邊看這些細節,邊試圖把這些變化連起來看.背後的制度設計,有些不那麼容易一眼看穿.津貼制度比一比,條件其實很細為了釐清這些政策之間的差別,我整理了一下目前幾項相關育兒補助的制度條件與金額:補助名稱適用年齡領取條件每月金額(依胎數)其他備註育兒津貼0~未滿5歲自行照顧或非準公共化托育、未同時領托育補助第一胎5000元、第二胎6000元、第三胎起7000元須符合三項條件即可申請,不再排富托育補助0~未滿3歲使用政府簽約之保母或托嬰中心公托7000/8000/9000元,準公共13000/14000/15000元僅限送托家庭申請,三歲前為主幼兒園補助2~未滿6歲公立、非營利、準公共幼兒園就讀者公立最多免學費,準公共最多月繳1000元視就讀幼兒園類型與胎數定費用生育給付/津貼新生兒須依保險類別提出申請依制度差異不等為一次性補助,非每月發放育嬰留停津貼未滿3歲幼兒就保年資一年以上,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最長6個月、每月八成薪資雙親皆可申請,不可與其他津貼併領看起來像是選擇很多、政府給得也不少,但其實「只能擇一」的條件,讓每個家庭都必須做出選擇:你是要自己顧孩子拿津貼,還是交給托嬰中心換補助?而這個選擇,本身就是對家庭型態的一種引導.取消排富後,對誰最有利真的說不準我一直在想,取消排富後,是否會讓原本高收入家庭「意外撿到補助」?畢竟對年收入兩三百萬的家庭來說,每月5000元也許不是救命錢,但也不是完全無感.而真正需要補助的中低收入家庭呢?他們仍然得在「能不能送托」、「家中是否有長輩能顧」之間做艱難的選擇.津貼金額雖然看起來不錯,但對一個要辭職顧小孩的家庭來說,其實很難真正補足那份薪水.也許這正是政策試圖迴避的問題.政府不願直接提高公共托育能量(因為那是筆大錢),所以透過「補助選擇」來轉移照顧責任.讓家長以為自己有彈性,其實是變相把制度壓力退回家庭.看似普及,其實只是壓平表面「0到6歲國家一起養」這個口號,說得像是育兒這件事,從此由國家共同承擔.但仔細看這些津貼設計,它其實並沒有擴張公共服務的比例,也沒有減輕女性在家庭育兒裡的壓力結構.反而是用錢「平撫」照顧責任的不均,卻沒有去動那個不均的本質.甚至我會懷疑,取消排富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換取政策在中產選民中的好感.讓所有人都有點收穫,自然也少了誰被排除的反彈.但代價是什麼?是讓整體福利政策的「集中性」被稀釋了.要是預算有限,那真正有需要的家庭分到的可能就更少.所以說,這樣的政策不是「不公平」,而是用公平的語言,把不平等變得看不見.想到這裡,心裡還是有些空空的政策好像真的做了很多,也確實讓不少家庭感覺「有被幫到」.但看著這些數字與制度,我其實很難不問自己——這樣的「國家一起養」,到底是誰在養誰?國家給的,夠不夠讓一個人真正安心照顧孩子?還是只是讓我們多了一點點微小的安全感,好繼續撐下去?我當然不反對補助,也知道實務上不可能什麼都做到.但那個育兒制度真正想達成的社會圖像,到底是什麼?每次看到這些津貼的變動,都會讓人想再問一遍.可能答案也不是馬上能找出來的,但還是值得慢慢問下去資料來源:yahoo新聞h1{font-size:28px!important;}h2{font-size:24px!important;font-weight:700;}h3{font-size:20px!important;font-weight:600;}p{font-size:17px!important;}a{color:000!important;margin:0!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