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滑到桃園市在兒童節前夕公布了一系列育兒政策成果,看起來挺全面:共融公園蓋了不少、托育資源突破200所、補助也愈來愈多.對像我們這樣的雙薪家庭來說,看到這些新聞第一反應其實不是感動,而是想知道,這些政策到底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有沒有實際幫到日常生活?托嬰與幼兒園擴增,排得到才是真的我們家小孩目前快滿四歲,兩個人上班、兩個人輪流請假照顧,這種日子如果你有經歷過就知道,補助雖然是好事,但能不能排得到非營利托嬰中心,才是最現實的問題.桃園市說現在已經有超過206所托嬰中心,這當然是進步,但對雙薪家庭來說,最常遇到的狀況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想選的排不到,排得到的離家太遠」.這種落差,在新聞裡是看不見的.補助金額也許有,但一旦選不到公托或非營利,就得轉向私托,然後那筆補助根本彌補不了實際支出.這就是制度跟實際生活之間的空隙.共融公園很多,但使用體驗也很關鍵再說到共融公園,桃園目前改造了七座,設計看起來很漂亮,有樹屋、彩色地墊、爬網,的確比以前好很多.但老實說,我曾經帶孩子去其中一座,雖然設計新穎,但遮蔭太少,夏天幾乎玩不了太久;地上鋪的材質雖然安全,但陽光一曬就燙,小朋友根本沒辦法待太久.你說這算不算「友善」?也許從設施設計的角度算,但從使用經驗來看,就不是那麼理想.對雙薪家庭來說,能夠有一個週末讓孩子好好放電很重要,但前提是那個公園真的「能用」、「好用」,而不只是「有蓋出來」.市府與議會的角色,讓人有點觀望這次政策強調是「議會支持、市府推動」,看得出來地方政府想要營造一種「有共識、有效率」的感覺.但我也忍不住會想,這樣的說法會不會太過理想化?在我們的生活裡,常常感覺到制度其實有點遠,譬如:育嬰假有,但職場文化不一定讓你敢請;補助有,但你不一定能享受到;政策有,但你不知道去哪裡查、怎麼申請.當育兒成為政治上的成果展示,有時候會讓人覺得自己像是被放在背景板上的群體,明明是政策的對象,但感受不到自己的聲音真的有被聽見.給家長的,不只是制度,還有一種「被考慮進去」的感覺對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什麼叫育兒友善城市?也許不是數字多漂亮、不是預算編了多少,而是:我想找的托育中心,不用排隊排到心累.我想去的公園,不用擔心中暑或塞車.我工作時能放心孩子的安全,下班時還能有時間陪他玩.簡單來說,就是少一點焦慮、少一點彎路、多一點確定感.這篇新聞裡提到的育兒政策,很多是好的、值得肯定的方向,但也還沒到能讓人真的放下心的程度.它是個進步的信號,但還需要往更細的地方走、讓更多人真的能用得上.資料來源:udnh1{font-size:28px!important;}h2{font-size:24px!important;font-weight:700;}h3{font-size:20px!important;font-weight:600;}p{font-size:17px!important;}a{color:000!important;margin:0!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