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林郁敏/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宣布今年3月10日起擴大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將19至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五大高風險對象納入公費接種,全年皆可施打,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1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可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專家呼籲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盡快接種疫苗,免疫保護更完備. 肺炎鏈球菌確診數創5年新高血液腫瘤患者罹感染風險更高肺炎鏈球菌感染不僅威脅性命,也會對身體各器官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有3成肺炎鏈球菌肺炎患者會在10年內死亡,而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的倖存者也將會折損9.9年的壽命.此外,正在接受治療的血液腫瘤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是一般民眾的50倍,肺鏈感染風險較高族群千萬不可大意.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累積315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為5年來新高.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全年都會流行,但通常流感疫情高時,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案例也會較多.多數患者肺部X光影像要2~4個月才會恢復正常,相關症狀可維持6~18個月.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在鼻腔中,當病毒感染後,免疫力下降,呼吸道上皮細胞受損,使肺炎鏈球菌更容易附著、入侵,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嚴重時可引發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 此外,癌症患者容易感染主要因為慢性炎症、造血系統成分功能受損或減少,以及影響免疫功能的治療等多種因素導致免疫系統受損造成.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正在接受治療的血液腫瘤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是一般民眾的50倍.據統計,癌症診斷後的第1年,「感染」為與癌症無關的第2大死因,多數死亡病例歸因於流感與肺炎. 而慢性疾病及免疫低下者,因免疫力較差,亦為肺炎的高風險族群.19~64歲的慢性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風險可高達一般人的數倍,其中糖尿病患者增加4倍、器官移植4.2倍、心臟衰竭5倍、慢性肝病7倍、慢性肺病10倍、慢性腎臟病更高達21倍! 公費疫苗施打對象擴大專家籲6大高風險群盡快施打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2大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高罹病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1.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2.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含括愛滋病毒感染者).3.人工耳植入者.4.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等.5.腦脊髓液滲漏者.6.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等,也都是感染風險較高的族群. 政府自2023年起提供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給65歲以上的民眾施打,3月10日起進一步擴大施打對象至19~64歲高風險族群,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1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 呂俊毅醫師表示,「公費結合型疫苗(PCV13)可以誘發T細胞免疫,有助產生免疫記憶,建議先接種一劑結合型疫苗(PCV13)後,再接種一劑多醣體疫苗(PPV23),有助於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並使保護範圍更廣泛.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預防肺炎不分季節,應盡快完成11(PCV13PPV23)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完整免疫保護力.」值得注意的是,19至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接種原則如下:1.從未接種過PCV13/15及PPV23者應先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1劑PPV23.2.曾接種過PCV13/15且間隔至少8週者可接種1劑PPV23.3.曾經接種PPV23且間隔至少1年者可接種1劑PCV13.4.如已接種過PCV13/15及PPV23疫苗,代表已經完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需再接種PCV13及PPV23疫苗.來源:染肺炎鏈球菌死亡風險增這些高危險群接種疫苗更安全出處:NOW健康延伸閱讀:腸病毒吃不下脫水恐致死?醫:喝「這兩種飲料」,脫水更嚴重 4歲童喉嚨積黃膿、精神差,久咳併發肺炎!醫驚:病毒已有抗藥性7歲童嚴重駝背,竟是「這事」造成?醫:嚴重恐「椎間盤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