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朋友家吃飯,一群大人聊天,小孩在旁邊玩.玩的是拼圖,剛開始還玩得挺開心,笑聲斷斷續續傳來.但沒過多久,就聽到其中一個小孩有點悶悶地說:「這個好難喔……我不會啦.」他媽本來在跟我們講話,聽到那聲音馬上轉頭回應:「有這麼難嗎?你不是會嗎?再試一下就好了啊.」語氣不算兇,但那孩子一下就整個人垮下來,直接趴在桌上,低聲說:「我就是不會啦……我不要玩了啦.」當下沒人責備他,也沒再多說什麼,大人繼續聊天,小孩轉頭去玩別的.但我心裡反而開始安靜下來,有點出神.因為那個瞬間讓我想起很多事情,也讓我開始想像一個還沒發生的畫面:如果有一天,我自己的孩子也在某個角落,小聲說著「我不會」,我會怎麼辦?自信心的缺口,常常是從一件很小的事開始的小時候的我,也很怕做錯.怕講錯話、怕表現不好、怕老師問問題點到我、怕爸爸說「怎麼連這個都不會」.我不會大吼大叫,但我會說「我不會啦」,來躲開那個被看見失敗的瞬間.所以當我看到朋友的小孩那麼小就開始講這句話,心裡會有一點點揪.不是對那孩子,是對那種熟悉的「縮回去」感.明明沒有失敗,卻已經先感覺到壓力,好像所有人都在等他做出什麼好表現.我們大人常說「小孩子哪懂這麼多」,但其實他們感受到的,是我們語氣裡的不耐、期待、焦急——甚至是,我們無意間傳遞的訊息:「如果你不行,那我們就有點失望.」那句「我不會」的背後,不一定是真的不會,而是「我不知道這樣的我,你們還會不會喜歡.」要孩子有自信,有時候是我們先要學會沉住氣很多人會說,孩子要多鼓勵,才會有自信.這說法沒錯,但我現在覺得,更關鍵的不是「鼓勵」,而是「等」.不是等他表現出色再稱讚,而是等他在卡住的時候,不急著修理他,不急著引導他做出「正確的反應」.像那天的情境,我朋友說:「你不是會嗎?再試一下就好了啊.」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在鼓勵,但裡面其實有個潛台詞是:「你應該要可以啊.」那個小孩聽懂了,所以才想逃.這也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未來會不會也說出類似的話.畢竟我不是一個特別耐心的人,有時候連自己做錯事都會自責半天,更何況要面對一個正在哭的小孩.所以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說:「我不會啦」,我該怎麼辦?我希望我可以記得——他不是要一個答案,他只是想確定,我會陪著他,不管他現在會不會.「我不會」不是問題,是他正在學會怎麼面對自己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在講孩子的自信,裡面說:「孩子說「我不會」,其實不是能力的問題,是情緒的問題.」這句話我想了很久.真的耶,會說「不會」,代表他其實知道「怎樣才叫做會」,也代表他在意自己有沒有做到.他不是放棄,而是還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做不到」這件事.他卡住的,是那個「怎麼辦,我這樣是不是不夠好?」的疑問.那我們能不能在他問出那句「我不會」的時候,先別急著給他一個更高的期待,而是讓他知道:「現在這樣也沒關係,你不需要趕快表現給誰看.」文章裡提到的那些說話方式,有幾句我覺得很打動人:「這個真的有點難喔,要不要我們一起看看?」「沒關係,我有時候也覺得這個很難.」「你想先休息一下嗎?等你想試的時候再告訴我.」這些話沒有叫他立刻振作、沒有要他證明什麼,但聽起來有一種很安定的力量.如果我小時候有人這樣跟我說,我應該會記得很久.如果未來的孩子也這樣說,我希望我會蹲下來陪他我其實還沒有經歷太多教養實戰,但我知道有些東西是可以現在就開始練的.像是:學著不要那麼快給答案、不要把「沒信心」當作缺點、不要把孩子的卡關當成自己的失敗.也許到時候真的面對了,我還是會有挫折、會急、會說錯話.但我希望我會記得今天看到的這一幕,還有當時自己心裡那股莫名的哀傷.我希望我能在孩子說「我不會」的時候,不是把他拉回來,而是陪他待在那個「還不會」的地方,一下子.讓他知道,他還可以再試一次,不是因為大人說可以,而是因為這世界沒有催他趕快變好.參考資料成人:那些你以為的沒自信,其實可能是社會給你的標籤兒童:孩子沒自信怎麼辦?教養說對十句話,提升孩子自信心h1{font-size:28px!important;}h2{font-size:24px!important;font-weight:700;}h3{font-size:20px!important;font-weight:600;}p{font-size:17px!important;}a{color:000!important;margin:0!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