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小孩睡著之後,屋子才真正靜下來.那是我唯一能安靜思考、查資料、做白日夢的時間.而我常常就在那時候開始滑創業文章,看補助、看案例、看別人怎麼開始.看到這篇<創業該從哪裡開始才對?>,我有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好像在看自己的內心小劇場.過去我可能會把創業當成一個激昂的選擇,但現在我有小孩了,思考方式完全變了.不是不想拼一場,而是每個決定,都有更高的成本.不是資金,是時間,是注意力,是「如果失敗,家裡會不會更難過」這類以前不太會想到的後果.所以我對「該從哪裡開始」這個問題,反而越來越難說出口.因為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不知道怎麼把那些模糊的想法,變成一個能兼顧現實的開始.政策資源看起來多,但好像沒我的份看文章裡整理的補助制度,我第一時間不是想「我要去申請」,而是覺得「喔,這可能不太是給我這種人用的」.尤其當你只是想開始一點小小的東西——可能是一個親子共學活動的試辦、或者一間帶點生活感的小空間——那種想法在政府定義的創業裡,好像沒什麼位置.補助名稱對象條件補助金額核心要求SBIR(中小企業創新研發)小型企業、有技術、有市場潛力100–500萬必須是創新研發SIIR(服務業創新研發)營運兩年以上、財報健全150–550萬要有具體創新計畫SITI(台北市產業補助)設立於台北市、有創新特質最高100萬要能帶動地方發展看起來都很支持創新,實際上卻要你先變成一個「看起來就很厲害」的創業者.我自己還在摸索要不要做些什麼、能不能每週擠出兩小時開個小活動,就先被制度擋在門外.想做點什麼,但不知道這算不算創業我一直覺得這篇文章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講到「很多人不是不想創業,而是沒有一個自然浮現的方向」.對我來說就是這樣.每天在陪伴小孩的過程中,其實會浮現很多靈感——像是適合幼兒的在地共學模式、或是針對父母的喘息空間設計——但那些靈感總是模糊,不夠「像一門生意」.我們好像太被那種成功案例訓練過了:要一開始就有明確市場、清楚獲利方式、最好還有技術門檻.但對一個三歲孩子的爸來說,生活的混亂、資源的稀薄,讓「從模糊開始」這件事反而更貼近現實.我沒辦法像單身時那樣allin去創業,但我會想:「我可不可以從一個免費的體驗活動開始?」「可不可以用文章試著整理觀點,看有沒有人有興趣一起合作?」這些起點也許微小,但它們是真的能動手的.也許只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我越來越懷疑,創業對很多人來說,真的只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而已.但現在整個環境把它變成一場競賽:你要有規模、有資本、有技術,最好還能搭上趨勢.像文章提到的健康導向、數位轉型、永續這些,很熱門沒錯,但那不見得是每個人的熱情所在.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只是想為社區爸媽提供一個喘息的空間,或為偏鄉小學設計一套故事教材,這樣的創業是不是太「沒有前景」?但偏偏,那才是我這個階段最在乎的事.只是這類創業,得不到趨勢的庇蔭,也不容易進入政策的視野.所以當我看到各種輔導計畫、加速器、創業比賽時,心裡難免有點自問:如果我只是想做一件溫柔但不起眼的事,這算不算創業?我還能得到什麼支持?我只希望,不是非得跑起來才能開始我現在不太問自己「要不要創業」,因為這個問題太大,也太容易把我嚇退.我比較常問的是:「有沒有一件事,是我現在可以做一點點的?」如果有,那我就開始.那可能是把一個想法寫成一篇文章,或者先問朋友要不要一起試辦一場活動.這些都不偉大、不厲害,也還沒辦法上台報告,但它們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停在原地.創業對我來說,可能不是一場跑得很快的比賽,而是一場很慢很慢的散步.而我希望的是——不是非得跑起來,才能被看見.參考資料:創業這件事,到底該從哪裡開始才對?h1{font-size:28px!important;}h2{font-size:24px!important;font-weight:700;}h3{font-size:20px!important;font-weight:600;}p{font-size:17px!important;}a{color:000!important;margin:0!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