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剛開始當爸媽的時候,我是完全沒準備好的.從女兒出生開始,我就一邊查網路、一邊看書,一邊用很矛盾的情緒去摸索什麼叫做「好爸爸」.我很怕太兇讓她怕我,也很怕太寵會把她教壞.那時候我常跟自己說:「我想當一個有耐心的爸爸,不打、不罵,用愛陪伴她長大.」但現實真的沒這麼簡單.有一段時間,女兒很黏手機,不寫功課.我試過溫柔地提醒:「差不多了吧?你等一下要寫功課喔.」她回一句「等一下啦」,我就退讓.結果一直到晚上十點,我氣到直接把手機收走,她崩潰大哭,關門摔東西.我那晚整個人都很挫敗,心裡只剩一句話:「我是不是把愛教成了溺愛?」原來真的要有原則,愛才不會走偏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裡講到一件事,讓我突然理解了那種挫敗感從哪裡來:原來不是愛的教育錯,而是我們在「溫柔」的時候,少了「堅定」.他們說「愛的教育」不是放任,而是建立清楚又能執行的原則.像是:規則要簡單明瞭,不能講太抽象,比如「你要為自己負責」這種對小孩來說根本聽不懂.不如直接說「寫完功課才能玩手機」,這樣她才知道怎麼配合.規則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像我兩歲半的兒子現在很愛哭,講太多大道理沒用,我後來只跟他說:「如果你想喝水,你要用講的,不要一直哭.」規則要是她做得到的.以前我會要求她「功課寫完、背完單字、房間整理好」才能玩手機,結果她覺得根本達不到,就直接放棄.現在我就拆小步驟,只說「先把數學寫完」,她就比較能開始動.看起來是小事,但我真的覺得「可行」這件事很重要.孩子不是不想配合,只是有時候我們給的任務太重.說穿了,其實是我自己情緒沒顧好那陣子我很常情緒爆炸,因為白天工作累,晚上回家還要面對孩子不肯寫功課、弄東弄西.嘴巴說著要溫柔,心裡卻滿是壓力,然後一到臨界點就大吼,「你到底要不要寫!」結果就是大家都很難過.我太太後來提醒我一句話:「其實你不是不會教,是你累到沒力氣教.」我才發現,我一直用自己的情緒去決定要不要堅持規則,根本不是「堅定」,只是情緒化.說白了,是我沒學會怎麼當一個穩定的大人.所以我們開始做一件事,就是先彼此確認好「今天這條規則要守住」,然後無論孩子哭鬧、討價還價,我們就咬牙撐過去.當然不是冷處理,而是邊安撫、邊守原則.比如:不吃飯就收餐盤,下餐再吃.出門慢就縮短遊玩時間,不是威脅,而是讓她看到後果.忘記東西不幫她馬上送去,而是隔天再拿,讓她記住自己的責任.這些方式看起來很冷靜,但其實我知道,這比責罵還難做,因為它需要很大的自制力.孩子的反應,其實比我想像得成熟很神奇的是,當我開始穩定地守住規則以後,我女兒的反應讓我嚇一跳.她沒有像以前那樣耍賴,反而慢慢開始自己說「我先寫完再玩」,有一次她還提醒我說「你不是說我只能玩三十分鐘嗎?」我那時真的愣住.原來,她比我想像得更懂事,也更能理解界線.只是以前我們大人沒有真的做到讓她信任那些規則,她才會一直試探.後來我才真正體會到一句話的意思:孩子不是你講一次就懂,他是要你「一次一次做到」,他才會相信.而當他相信了,他就會開始自己內化那些原則.教養是條長路,但我願意慢慢來有一段時間我常想,我是不是不是當爸爸的料.現在不敢說自己多會教,但我開始比較能面對「教孩子這件事是困難的」這個事實.我也不再對自己太嚴格,因為知道很多錯誤,是每個家長都會經歷的.現在回頭看,我覺得「愛的教育」不是一句漂亮口號,而是要大人先學會當一個可以被孩子依靠的存在.不是完美,而是穩定;不是一直順著孩子,而是有原則地陪伴他長大.所以我會繼續練習,不只是當一個溫柔的爸爸,也當一個堅定的爸爸.因為我知道,只有當我們能夠守住自己的立場,孩子才有機會學會真正的自由資料來源:愛的教育不是縱容!掌握三個原則輕鬆教出懂事孩子h1{font-size:28px!important;}h2{font-size:24px!important;font-weight:700;}h3{font-size:20px!important;font-weight:600;}p{font-size:17px!important;}a{color:000!important;margin:0!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