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Dcard上有網友熱烈討論,發現台灣多間漢堡王門市悄悄調整了營業時間,過去習慣營業到深夜的門市,如今許多在晚間8點、9點就打烊,引起一陣「是不是缺工導致」的猜測.但其實,營業時間的設定,本來就是一門連鎖通路經營者的專業與藝術.這背後,當然有缺工的影響,但更關鍵的是,台灣餐飲與零售產業正在從「拼命撐場」轉向「聰明開門」的時代.營業時間,是連鎖品牌最重要的「隱形決策」很多人以為,開店就是「時間拉越長、賺越多」.但實際上,營業時間的設定,從來是經營團隊的高度專業判斷.在設定一間店的開關門時段時,品牌會精算:1、每小時的營收表現2、人力配置與薪資結構3、水電、耗材的變動成本4、不同時段的顧客流量與消費行為5、同業在同時段的競爭壓力6、甚至房租與獲利的關係這些綜合起來,決定了要不要撐到深夜,甚至是否要放棄24小時營業.開店,不是堅持不打烊就能賺大錢;而是要在「每一個小時是否划算」上,做出精準的取捨.COVID-19時代,連鎖品牌就學會了「動態營業」如果回想三年前的疫情高峰期,應該還記得:不少咖啡廳,像是星巴克、路易莎、怡客咖啡,當時也一度大幅縮短營業時間,有的下午一點就收工.當時的調整,不是因為偷懶或不想做生意,而是因為客流驟減,繼續開門只會燒光人事與水電成本.動態調整營業時間,成為連鎖餐飲的新常態.這波疫情後遺症,讓品牌經營者更深刻理解:與其無意義地撐著,不如更聰明地開門,把資源集中在最能賺錢的時段.漢堡王這次縮短營業時間,背後的三大考量1、顧客習慣變遷的阻力與磨合老實說,縮短營業時間,短期內一定會得罪一些消費者.特別是過去習慣夜晚覓食的客群.但只要營運數據顯示晚間來客少到撐不下去,果斷調整,就是品牌生存必須的選擇.2、同業替代性與夜間市場盤點漢堡王一度主打夜間宵夜市場,但如今競爭格局變了.麥當勞仍然有部分門市深夜開放,便利商店微波美食也日益強勢,夜間市場已非漢堡王獨佔.在無法有效壓制同業的情況下,縮短時段、集中火力,不失為明智策略.3、成本結構與營業利潤再思考不要忘了,租金是固定的,但營業時間拉長,水電與人事成本是變動且巨大的.如果拉長時間只增加微量收入,反而虧損更大.短營業、高效益,成為新的經營邏輯.缺工問題,雖真,但只是表面不可否認,缺工確實加速了這種營業時間調整的趨勢.1、夜班人員招募困難,薪資高、出勤意願低2、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做晚班、假班3、店長調度人力壓力爆表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品牌正在轉型:從粗放型經營,走向精細型獲利.缺工只是讓這個趨勢「提早上路」,不是唯一原因.麥當勞、7-11也早就放棄了「24小時迷思」這波營業時間的縮短潮,其實早有前例.麥當勞:2021年開始陸續有門市取消24小時營業,根據營收表現和人力配置調整,例如南港、台中等地的部分門市已經改為早上6點到晚上12點營運.7-11:早在2019年就啟動減時計畫,尤其辦公商圈型門市,深夜人流稀少,不再硬撐.例如台北市信義區的部分門市,已經不再24小時營業,而是根據周邊客流調整到晚上10點休息.這些大品牌都在告訴市場一個訊息:開最久,不再是王道.開得剛剛好、賺得最有效率,才是新時代的王道.營業時間調整,其實是品牌經營成熟的重要信號過去,台灣市場崇尚一種「拼命開店、拼命撐場」的粗獷美學.但今天的連鎖品牌,已經進化到另一個階段:1、開門時段,是經濟效益與顧客習慣的雙重精算2、資源配置,要用在刀口上3、每個營業小時,都要帶來超過固定成本的利潤漢堡王不是孤例.未來,你會看到更多品牌,選擇在對的時間開門,在錯的時間打烊.這不是敗退,而是進化.當消費者抱怨「怎麼這麼早就關門!」時,經營者早已在心裡默默算過一千次盈虧公式.開店這件事,從來不只是堅持久撐,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開,什麼時候該收.這,就是一個產業,走向成熟的真正開始.期盼台灣實體連鎖通路更加茁壯發展,將軟實力推展向全球市場.﹝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審稿編輯:林玉婷延伸閱讀▶開店店鋪位置怎麼選?如何從商圈、客層到營業額三大角度來評估?▶過年該營業還是休息?怡客咖啡年節不閉店有這3大原因▶24小時不打烊的品牌策略,速食業者伴你早餐到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