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的,總會化成前進的過去.那些只有自己知道的艱難與掙扎,也許別人不懂,但沒關係.今天我去上了一堂課,騎車的路上,忽然想起過去上班的時光.轉眼間,孩子已經大班,即將升上小一.她長大了一些,而我也走過了六年(如果加上懷孕,就是七年)漫長又起伏不定的育兒路.這條路,真的充滿了酸甜苦辣與淚水.有時我會想,如果沒有生小孩,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模樣?大概就是持續上班,或許成為那種「不喜歡小孩的大人」,也因為沒有親身經歷育兒,自然無法感同身受.說實話,我的女兒並不好帶.「不好帶」常常被簡化成「是不是不會教?」但當這樣的孩子換到別人手上,他們也不見得就能應對得當.我曾看過一段實驗影片:兩位媽媽交換照顧對方的孩子,一位是「天使寶寶」,另一位是「高需求寶寶」.結果證明,孩子好不好帶,往往與媽媽的教養能力無關,更多的是孩子天生的氣質所決定.談到長輩幫忙帶小孩,最近看到媽媽朋友的一個例子,讓我感觸良多.那位阿姨以前總是神采奕奕,打扮得體.但這次見面,她和先生臉色憔悴、推著嬰兒車,看起來疲憊不堪.原來他們為了幫忙照顧孫子,結果小孫子太難帶,已經決定「退貨」讓孩子改送托嬰中心.我聽了忍不住笑出來,轉頭對媽媽說:「妳看我多孝順,沒讓妳顧孫女,少了好多麻煩.」媽媽也笑著回:「你大姊那時候生第二胎,我帶大孫女幾天就累得只想躺床上,還想著小孩怎麼都不睡覺.」的確,自己生、自己帶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年紀漸長、體力漸退的長輩來承擔,真的於心不忍.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與興趣,若為了幫忙帶孫而被迫放棄幾年光陰,未免太殘酷.但自己獨自帶孩子的辛苦,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理解?當初為了讓孩子有玩伴,我試著去認識一些同齡孩子的媽媽.可是身為內向的「I人」,這樣的社交其實違背了我的本性.只是為了孩子,我勉強自己踏出了那一步.如今孩子大班了,我卻越來越無法忍受無效的社交與空洞的對話.也許是「老了」,但更像是我終於明白:生活單純並沒有不好.反而讓我更有時間與自己對話,更能安排自己想做的事.全職媽媽與職業媽媽,各有各的挑戰.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配偶的參與程度與支援力都不盡相同,因此「誰比較輕鬆」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誰願意理解誰」,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在這段育兒路上,我也經歷了先生身心狀況不穩的時期,生活壓力龐大.那段時間,我經常獨自哭泣,感到無助與崩潰,甚至懷疑人生、思考離婚的可能性.為了經濟,我接了工讀與派遣的工作.有幸遇到外商公司的主管,非常欣賞我的能力,甚至主動幫我介紹工作,我非常感恩.但當我試圖在全職育兒後重新回到職場時,卻發現許多職場對媽媽並不友善.我們不是不夠好,而是這個社會對於「好員工」的期待,往往與育兒現實相違背.幾年過去,先生的狀況逐漸改善,也願意開始承擔更多育兒責任.我的生活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筋疲力盡.我感謝他的成長,對育兒與家務的認知比過去更有責任感.願每個正在育兒路上的你,都能找到一點喘息、一份理解,也別忘了多疼惜自己一點.對自己說聲:「謝謝我的努力,我很棒,我愛我自己.」░﹝回部落格首頁﹞░░﹝文章總覽﹞ ░小企鵝的媽分享育兒生活點滴 合作事宜:penguinmom201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