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年過80的國寶中醫師,分享養生之道.國寶中醫師董延齡:一動一靜,一進一出國寶中醫師董延齡被人稱為「國醫」的國寶中醫師董延齡,兒時體弱多病,加上歷經戰亂,吃不飽且營養不良,因此腸胃功能很差,但拜先天不良所賜,讓他自年輕時就注重養生,尤其照顧脾胃健康.他的養生八字訣就是一動(運動)一靜(睡眠),一進(飲食)一出(排泄).這四件事做得好,腸胃及身體自然強健.尤其飲食部份,因為他先天脾胃弱,體質偏「虛寒」,所以會避免刺激性(如酒、辣、油炸)、太過偏熱(如羊肉爐)或偏寒(如冰品冷飲)的食物,也很少吃甜食,多半攝取溫性食物,如雞肉、魚肉、高麗菜、胡蘿蔔、地瓜、蘋果、木瓜、葡萄等.二、國醫大師李濟仁:摩腹功來自中國安徽省,年過80的國醫大師李濟仁,是中國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指導教授,擅長胃病、風濕、疼痛和痛風治療,有國醫大師之稱.他個子不高,但鶴髮童顏、氣色紅潤,臉上充滿了笑容.而且,他幾乎滿口是真牙,平常最愛吃脆的、硬的東西.李濟仁毫不掩飾地說,自己年輕時身體並不好,一直有三高毛病:40歲血脂高、50歲以後發現有高血壓、糖尿病,還有嚴重的脊椎問題,但他保養得宜,30年下來並沒有產生併發症.有三高如何延年益壽?「防範未病很重要,」也就是不讓三高疾病化,李濟仁提到,平常除了按時服用中、西藥外,他很注重保健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顧好了,人自然就會健康.他平常只吃七分飽,唯一的「補藥」就是自創的摩腹功——每天用手按摩腹部,30多年來持續不綴.當初會自創摩腹功,是源自於壓力過大引起身體不適、無藥可醫.李濟仁40多歲時在安徽醫學院工作,因為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導致腸胃功能變差,當時他有「五更雞」症狀,天還沒亮肚子就開始發漲、疼痛,一定要起床拉肚子,一天水瀉5、6次以上,在中醫來說,這是腎和脾胃系統出了問題.他吃中藥沒有改善,食欲、體力變差,人也愈來愈瘦.後來,他想到也許可以用按摩腹部來調理腸胃:比如在起床前先揉肚子,有時大面積的揉,有時小面積的揉,慢慢地,腹瀉、腹痛的症狀竟然改善了,身體也恢復健康.「一定要持續去做,」李濟仁強調說,如有脹氣、胃不舒服時,先別忙著吞藥,做做摩腹功,讓腹部溫暖了,就能暫時緩解不適症狀.三、國寶中醫易權衡:不喝冰水不喝冰水,只喝溫開水幾乎是每一位國寶中醫的習慣.高齡90多歲,曾編著台灣第一本中醫考試用書的易權衡醫師,冬天會隨身帶著熱水瓶補充溫開水.平時絕不碰冷飲冰品,因過多的寒涼食物是脾胃大敵.中醫認為,脾胃失調有幾個原因,有些和其他臟腑有關.中醫用相生相剋的概念解釋五臟六腑的關係,五臟有「心、肝、脾、肺、腎」,腸胃道在中醫是屬於「脾胃」的範疇,「脾」在中醫裡,不只是西醫所說的脾臟,還包括了胃和整個大小腸系統.脾屬土,應該保持乾燥的狀態,如果脾胃過濕,身體就會失調,例如經常腹瀉.此外,「肝生心、心生脾」,因此,肝和心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中醫所指的心,除了心臟,還包括自律神經和腦神經,所以工作壓力大的人,容易「心火過旺」,影響脾胃.肝主調達疏通,當人鬱悶想不開時,肝氣就會不順,所謂「肝氣鬱結」.肝火太旺時,會干擾其他臟器,大腸激躁症就是個好例子,從肝影響到脾,是中醫說的「肝木剋脾土」.哪些是寒涼性食物?蔬菜:大白菜、空心菜、金針菇、芥菜、花菜、小黃瓜、西洋芹菜、絲瓜、蓮藕、冬瓜、苦瓜、茭白筍、白蘿蔔、竹筍、香菇、海帶、木耳、豆腐.瓜果:檸檬、鳳梨、西瓜、香瓜、哈密瓜、芒果、橘子、柳丁、小番茄、椰子汁、梨子、柿子、奇異果、草莓.海鮮:蝦、蟹、墨魚、海蜇皮.飲品:綠茶.國寶中醫顧養脾胃的養生法一、飲食要寒熱適中飲食方面,除了定食定量,不要過食之外,還應寒熱適宜.飲食的寒熱不只是溫度上的冷熱,還包括食物屬性的寒熱.中醫師建議,腸胃較弱的人應該試著去了解食物的屬性,避免吃太多寒性食物,否則對腸胃是很大的負擔.如西瓜和海鮮都屬寒涼,有些腸胃較弱的人,一吃就拉肚子.脾胃受損的人,飲食更應該節制.瓜果、飲料等生冷食物不宜多吃.二、麵包、油炸食物宜少吃麵包、饅頭或養樂多等發酵食品也不適合體質痰濕的病人.油炸或燒烤食物容易上火,更不能多吃.三、柔軟運動幫助胃腸消化中醫古籍記載,古時候有一種「五禽戲」,是一種模仿動物行為的柔軟操,類似現在的八段錦.柔軟操能舒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腸胃道,減少不正常的收縮或痙攣,降低腸胃道的疾病.太極拳和散步也是很好的選擇.「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吃完飯,稍微走一下,配合腸胃蠕動的節奏,就能幫助消化,減少腸胃的負擔.國寶中醫靠吃它們顧養好脾胃薑是健脾利濕好食物日常飲食可適量吃一點薑來護脾胃,尤其烹煮瓜類、海鮮等寒涼食物時,放一些薑除了去腥,還能去除一點食物的寒性.中醫認為,薑能健脾利濕,薑皮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薑也可以輕微地刺激胃酸的分泌,有助消化,但又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緊張、噁心或嘔吐時,喝一點薑湯可以舒緩.輕微的腹瀉,喝些薑湯也有效,因為它能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甘蔗緩解腹脹已故的中醫肝病權威馬光亞教授在「九十自述」文章中曾提到,來到台灣後很喜歡喝甘蔗汁.甘蔗汁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對於「火體」(體質燥熱)的馬光亞來說,甘蔗汁是濕熱氣候裡的天降甘霖.甘蔗味甘平,具有解熱、利尿和滋養功效,生飲甘蔗汁可清熱助消化,凡是口乾舌燥、反胃嘔吐、消化不良和發熱退燒皆可使用.唐朝詩人王維曾如此形容:「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唐朝的官宦人家,早已懂得用甘蔗汁來緩解腸胃飽脹不適.烤過的甘蔗打汁,則有補脾益氣、滋養保健功效.烤甘蔗汁不但可用來治療咳嗽,以營養學來看,甘蔗汁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吸收,可直接化為能量來源,適合消化功能差、需要迅速補充能量的人.不過,甘蔗糖分高,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痰,痰多的人不適合生飲甘蔗汁.而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及血脂高的人也要限量飲用.四神湯是顧腸胃良方夜市、小吃攤常見的四神湯是最平民的護養脾胃良方,適合大多數體質的人食用.四神湯裡的茯苓、芡實、蓮子、山藥,這4種藥材可以健脾止瀉、厚實腸胃的功能.四神湯屬於一般藥膳,可自行烹煮,一般都在四神湯裡加蛋白質如小腸、豬肚,素食者可加豆類,增加風味.蓮藕健脾養胃馬光亞醫師不吃補,卻喜歡在秋天吃蓮藕排骨湯安神潤肺養胃.古代,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但有消化道潰瘍、容易脹氣和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宜多吃,因為蓮藕的纖維多,會促進腸道蠕動.而脾胃虛寒,如容易腹瀉、胃口不佳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時,應避免吃性寒的生藕,而改吃熟藕,以免加重不適.空心菜潤腸通便中醫認為空心菜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如同天然保護罩,可防止夏天的細菌病毒入侵體內.以營養學角度來看,空心菜可健胃整腸.空心菜的鹼性會降低腸內酸度,幫助好菌生長;空心菜含大量纖維質,可降低膽固醇,且含鐵量比紅鳳菜和高麗菜高.不過,空心菜性味偏寒,體虛者不適合多吃.此外,空心菜會影響中藥補養藥物,如黃耆、人參、當歸、川芎、何首烏的效果,如服用以上中藥,宜錯開2~3小時後再吃空心菜.白蘿蔔助消化白蘿蔔生食可止渴、清熱,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小人參」美稱.營養師許雲卿舉例說,日本人在便當中加入黃蘿蔔、廣東人在三寶飯中加入醃蘿蔔,都有幫助消化的效用.白蘿蔔熟食能利尿消腫脹,幫助排便.尤其台灣高山蘿蔔水分多,如同水梨一樣甘美多汁,是冬天不宜錯過的養生食材.需注意的是,吃中藥可以吃白蘿蔔,但服用補氣的人參和高麗參時,要避開白蘿蔔,以免補氣效果減半.此外,因白蘿蔔性偏寒,胃潰瘍、先兆性流產和經期不順的人,勿過量生食白蘿蔔.書籍介紹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作者:張靜慧,謝曉雲/編著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15/06/08作者簡介張靜慧<康健雜誌>編輯部召集人政大新聞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東亞語文研究所畢業合著有<教出專心的孩子>、<當爸媽變小孩──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謝曉雲資深撰稿人曾任<康健雜誌>副主編著有<國寶中醫養生智慧>、<活力優食物>、<快樂食譜:48道美味一吃就有好心情>審訂者簡介吳明賢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主任劉佳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報導,原文<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延伸閱讀:夏天心火最旺!中醫世家第4代傳人:中午多做一件事,就能保護心臟想養好脾胃?國寶中醫首推薑、蓮藕6大食物國人不健康餘命8年!挑對紅麴保健品,血脂血糖管理與活力維持一次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