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課題是父母無法替代、必須由孩子自己處理的.面對這樣的課題時,父母基本上只能在一旁守護,但其中或許有些無法靠孩子的力量解決的部分,這時候,可以事先讓孩子知道「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就說出來」. 如此一來,如果孩子提出任何請求,父母便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給予協助,這就是幫助孩子的一種方式.至於「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舉例來說,要父母代替孩子用功,就不是能力所及的範圍. 重要的是,在孩子提出需要協助的請求前,父母不能有所行動.在某齣電視劇裡出現了這樣的情節:婆婆知道媳婦懷孕後,主動到媳婦任職的公司提出要求,表示媳婦現階段的身體狀況很需要留心,所以希望公司取消原訂要媳婦到國外出差的行程.對於這位婆婆的行徑,大多數人應該會覺得很可笑吧?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對孩子其實也做過同樣的事? 父母之所以不能擅自行動,首先是因為孩子的課題只有孩子自己可以解決.再者,就算是父母,事實上也不見得真正了解孩子.有些人認為:「孩子的事,身為父母的我再清楚不過了.」但這些人不知是否還記得,自己小時候聽到父母這麼說,也會產生反彈? 不只是親子之間,凡是有關他人的事,儘管我們可以牽強附會、擅自揣測,不過我認為,我們其實對許多事情所知甚少.與其做出錯誤的判斷,我還是建議大家,對孩子的言行有疑慮時,不如坦率地問問他們. 關於協助,還有一種方法.相信每個父母都有「這時候,實在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的經驗吧?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同樣可以將因孩子的行為而感到困擾的部分(例如早上睡到很晚才起床之類的事)坦白告訴他們,請求孩子的協助.這麼一來,孩子也會提出他自己的解決方案. 有不了解孩子的地方不要緊.正因為不了解,父母才會覺得「這些事可以直接問問孩子」;而且就實際面來說,如果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還無法過問的話,就更別說給予協助了. 孩子們也一樣,有時應該也會覺得「這些事不知該怎麼處理才好」.雖然憑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是再好不過的,但是對於自己無法獨力完成的事情,還是可以向父母請求協助;而我們做父母的,更希望孩子能覺得爸媽是可以商量的對象. 就算是父母,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對孩子有不了解的地方,不要緊. 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本書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用32句超譯名言,幫助父母擺脫焦慮、丟掉憤怒,不但能協助孩子成長,還能構築更好的親子關係! 作者岸見一郎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師與顧問. 本文獲圓神出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