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兒童生病最常見的症狀表現之一,但發燒未必就是疾病引起.發燒可以促進免疫功能,貿然退燒未必有助孩子的健康,應把握正確處理原則,避免不當的退燒方法,才能夠協助孩子康復. 關於發燒現象 ➤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中心體溫≧38℃. ➤人體生病引起的發炎反應會讓體溫的定位點提高,所以造成發燒現象. ➤開始發燒時,身體會感到發寒、四肢冰冷,這是體溫定位點上升的結果. ➤一旦體溫提高到定位點之後,四肢會變溫熱,也不會有明顯怕冷的感覺. ➤發燒一段時間或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下降,身體可能會覺得熱,並開始流汗退燒. 測量體溫 ➤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但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的相關性較差. ➤口溫平均比肛溫低,腋溫平均比肛溫低. ➤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 重新認識發燒的影響 ➤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身體免疫反應,反而可能延緩疾病的康復. ➤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所以一般不會超過41℃. ➤有些家長擔心如果不積極退燒,孩子的體溫可能一直往上飆高,其實人體的體溫調控機制不會讓體溫無限上升. 坊間孩子腦子燒壞的傳說,其實是孩子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與發燒無直接因果關係. 必須注意的危險病徵有無發燒和體溫高低都不一定能代表疾病嚴重程度.兒童生病時,重要的是觀察有無重症危險病徵,如果有下列情形就必須儘速至醫師處診治.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症狀 ➤咳痰有血絲 ➤尿量大幅減少 ➤呼吸暫停 ➤哭泣時沒有眼淚 ➤頸部僵硬 ➤痙攣、肌抽躍(肌肉不自主快速抽動,像觸電一樣)、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 ➤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便會很喘 ➤持續頭痛與嘔吐 ➤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皮膚出現紫斑 退燒的時機 ➤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未引起特殊不舒服,尤其體溫並未超過39℃的時候,不需要積極退燒. ➤要注意的是,發燒對下列病人會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所以當體溫超過38℃,就可考慮積極退燒: ✔慢性肺病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曾有熱性痙攣或癲癇發作 ✔嚴重的神經肌肉疾病 ✔慢性貧血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例如先天酵素缺乏)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特殊不適症狀 認識正確的退燒方法 ➤各種退燒藥物中,除了阿斯匹靈不可用於18歲以下兒童,其他口服與塞劑之退燒藥均可於必要時適量使用. ➤單純注射點滴並沒有退燒效果. ➤冰枕、溫水拭浴等物理退燒法,並不會改變發炎反應引起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不會有退燒效果,反而可能造成發燒兒童額外的代謝負擔. ➤衣服穿太多、中暑等產熱與散熱失調的情形也會造成發燒現象,但此時身體的體溫定位點其實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物理退燒法才會有些幫助. 發燒的後續照顧 ➤部分家長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生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目的在暫時緩解病人的不適.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有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現象. ➤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有些可能持續發燒達7天或甚至更久.家長必須注意孩子有無出現上述所列的危險病徵,並持續遵從醫囑追蹤治療. 作者: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中心 參考資料:台中榮民總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