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孩子與渴求愛的靈魂討愛的孩子?在一次親職教育講座後,一位家長上前與我討論孩子學習的事.他告訴我,孩子剛上國中,在學習上投注許多心力,甚至犧牲睡眠,卻效果不佳.由於孩子時常晚睡,她非常擔心孩子的身體發育狀況.我既心疼又驚訝地說:「一天只睡六小時,對一個青少年絕非有益的生活習慣.他究竟是怎麼用功的呢?」「他從小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現在透過服藥控制.他寫字和閱讀的速度很慢,功課或習題常常寫不完.國小時還好,國中課業分量一重,他就得花上更多時間把作業完成,忙完時已經夜深人靜了.」是個認真的孩子啊,儘管有些發展上的障礙,仍然堅持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我不禁感到佩服.家長繼續說:「不過,我覺得他完成作業或閱讀速度這麼慢,應該和他的龜毛個性有關.」我點點頭,用眼神示意家長繼續說.「他總是堅持寫字要一筆一畫、工工整整,不能有一絲含糊;讀書也堅持書本裡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讀到,而不是找重點讀就好.」我直覺這孩子在學習上有著高度焦慮的情緒,於是問家長:「孩子現在的課業成績如何?」家長告訴我,在班上幾乎是墊底.「他考不好,回家會對我哭訴.問我為什麼他都這麼用功了,成績仍然不好?我要他早點睡,精神飽滿去上課,理解力和專注力都會比較好,但他就是不聽,堅持每天讀到三更半夜.孩子都這麼認真了,我也只能安慰和鼓勵他……」家長眼眶泛紅地問我:「我還能做些什麼呢?」我沉思了片刻,點點頭說:「看孩子這麼無助,你一定很心疼吧?又擔心他把身體給弄壞了.我跟你一樣,也不贊成孩子晚睡,影響成長發育和學習效果.」我繼續說:「不過,你得知道,這孩子是個「討愛」的孩子.」家長瞪大眼睛、疑惑地看著我.我接著說:「也就是說,孩子想讓你們看到的,其實不是成績的進步,而是他有多麼的努力.」我對憂心的家長說:「我不知道孩子過去經歷了哪些挫敗或創傷,但是,他很擔心因為功課不好而無法獲得父母的肯定與關愛.於是他用犧牲睡眠這樣的用功程度,來讓你們看見他的努力.他擔心的其實是無法獲得父母的愛.」家長點頭如搗蒜地說:「這下我想起來了,他似乎真的很沒有安全感,從小就常問我們是否愛他.」「那麼,你們怎麼回答呢?」「我說,只要你乖乖的、把功課顧好,爸媽一定會愛你的.」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當學校的課業內容加深加廣時,孩子理應採行新的學習策略來因應,然而不少孩子並沒有展現新的學習行為;或者在採行新的學習策略一陣子後便放棄了,退回使用原來的學習策略.這種現象稱為「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utilizationdeficiency),通常發生在學習階段轉換時的孩子身上,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二:(一)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新的學習策略可以使用.當國小升上國中、國中升上高中時,在課堂上,老師幾乎很少在傳授課業知識以外,同時指導該科有效的讀書方法.於是孩子們必須自行摸索,當摸索不出個所以然時,自然繼續沿用舊有卻效果有限的學習策略.(二)採行新策略占用過多的心智資源,而且短時間內看不見效果.另一個原因是,孩子知道該採用新的學習策略,也知道有哪些新的學習策略可供選擇使用.但是新策略的採行多半過於耗神費力,占用太多的心智資源;而且剛開始嘗試時,一時間還看不見效果,孩子便很快認定新的方法無效,走回原來的老路,用著過時但曾為自己帶來幫助的學習策略. 無效的方式常帶來無可取代的好處另外還有些孩子,即使在師長的鼓勵和協助下,嘗試新的學習策略,但仍然不願意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堅持使用原本的無效方法.花了更大量的時間和精神在上面,成了拚命三郎卻仍事倍功半.愛因斯坦曾說:「瘋狂的定義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相同的行為,卻期待不同的結果出現.」問題是,人們為什麼總要堅持使用無效的方式、帶來無效的結果,期待落空後又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顯然,這無效的方式可以為人們帶來無可取代的好處;換句話說,無效的方式是有功能的,這功能的重要性大過於獲得期待中的結果.於是,人們寧可無意識地犧牲期待中的結果,也要堅持透過無效的方式獲得無可取代的功能,這在孩子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上也時常出現.透過堅持使用無效的學習策略,為自己帶來無可取代的好處,這好處對個人而言的重要性,遠大於成績的改善.究竟孩子心裡頭有什麼天大的事,需要透過堅持無效的學習方式才能維持或獲得呢?—若是對父母的愛常感到匱乏時,就可能如此. 討愛不成反討厭我曾見過許多孩子,因為過去在學習上的挫敗,就在內心奠下「我不可能把書讀好」這樣限制自我的信念.當孩子相信自己在課業學習上注定失敗,當然覺得無論採用任何學習策略都是無效的.然而,孩子不僅不想讓父母失望,反而更希望能繼續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於是會一邊採用原本無效的學習策略,同時變本加厲地花費更多精力投入課業.這樣的孩子就是在傳遞一個訊息:「雖然我的成績表現不好,但是我已經盡力了,請你們不要因此不愛我.」前面案例提到的孩子有著注意力的問題,成績自然不會太好,尤其在課業表現不如預期、挫敗連連時,就會擔心父母會因此不愛自己,這是一種內在對愛的匱乏感.這是個討愛的孩子,當孩子連愛都討不到時,就會從討愛的孩子變成討厭的孩子,開始做出各種偏差行為,來獲得父母師長的關注. 別讓孩子誤以為只有成績好才值得被愛然而,許多家長常常從小告訴孩子:「只要你乖乖的、成績好,爸爸媽媽就會愛你.」事實上,這是一句危險的話,因為如此會讓孩子以為,只有成績好才值得被愛,於是,愛就有了條件.孩子感受到「只有成績好,才能獲得父母的愛」時,會拚命在課業上求表現.若是在一番耕耘後卻成效不大,便會退而求其次,透過拚命讓父母看見自己的辛苦,來確保父母的愛.此時孩子正在告訴父母:「我已經盡力了,當我的成績不理想時,請不要責怪我,請不要不愛我.」父母對孩子的愛當然是無條件的.然而一句習慣性的話,卻讓孩子帶著不安成長.因此父母一定要記得,得讓孩子感受到你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請時常帶著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從你成為爸媽孩子的那一刻起,爸媽就是全力愛著你的!這無關你的表現,爸媽對你的愛都不會有絲毫減少.」當孩子不再需要討愛,就會對自己原本堅持的無效行為,做出調整與改變.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32篇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腔走板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困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 本文節錄自: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