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春節的理解,認為過了臘八就算年了.其實這個說法未免太過牽強.畢竟與年還有二十多天時間.確切點講,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的,傳說這天灶王要上天稟報主家的善惡,因此送灶時,人們會在灶王像前供放融化了的糖果,細心的戶家還要將糖水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如此灶王爺的嘴就變甜了,不會在玉帝那兒講主人的壞話,表達了人們對灶王爺的囑託和希望.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與過年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會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福禍,與其它諸神一道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主人家的廚房裏.迎接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接灶".廣泛流傳的順口溜大致是這樣子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鴨雞;二十八,白麵發;二十九,貼對子;三十,捏扁食.三十晚上是守歲.這個準備過年的過程既是忙碌又很充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童,都沉浸在這最歡樂的時光中.大年初一,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煙花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人們都早早起來,祭祀神靈,燃放煙花爆竹,給長輩拜年.總之過年那些天,孩子們三五成群的在各家的院子裏穿來穿去,在那些燃放過鞭炮碎紙裏尋覓遺留未響的零碎鞭炮.鞭炮和煙花的發明,讓節日加上了一點刺激氣氛,使得更像狂歡,更像騷動,增添豐富了年味.過去孩子們期盼過春節,除去垂涎的飯菜、嶄新的衣服,盡情的玩耍是最大的樂趣.也只有這時候,父母才會有時間陪伴孩子們放鞭炮、玩撲克,怎麼開心怎麼玩,沒了大小和老少之分.孩子們將感情存款寄放在父母那裏,只有到了春節才可以隨心所欲索取,一丁點兒也不會吝惜. 長大後,疲於過春節.太多的迎來送往、頻繁的親朋聚會,浪費了我們大量陪伴父母的寶貴時光.只有這時候,我們才會淡忘生存的壓力,開心地做做飯、聊聊天、散散步……我們將感情存款平時積攢,到了春節集中消費,卻總覺得太過微薄.年齡的無情增加、身體的細微變化,讓我們感歎人生的短暫.只有這時候,我們才會幸福享受子女的關心,嘮叨晚輩的工作生活,盡享天倫之樂.我們的感情存款既有兒孫的給予,又有快樂的付出,在收支平衡中延續.有了春節,我們的感情儲蓄便有了揮霍的時間和理由.年復一年,存取支出,讓我們快樂,讓我們安心,更讓我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