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媽媽要特別注意!有關生化湯中醫專家這麼說
最近拜讀了李政育中醫師(育生中醫的院長)寫的「中醫66問」,打破了我對產後媽媽一定要喝生化湯的迷思。
其實想一想也是,以前在中醫、西醫或是健康食補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代,咱們的曾曾曾..祖母輩的哪有什麼好東西可以這樣補身體,但她們不也是能好好的繁衍後代,養育子子孫孫,而且還能接二連三生好多個,光我爸就有九個兄弟姐妹了 (= ̄ω ̄=),況且對於當時的社會,要使用到珍貴的藥材也是得來不易。
想當年姐姐在坐月子時,還真的花了好多錢喝生化湯,但這樣的「儀式」究竟是怎麼來的,是商人的包裝?抑或真是有根據的祖傳秘方?╮(╯◇╰)╭
到底產婦是不是一定要喝生化湯呢?原理又是為何?
以下轉載自育生中醫院長李政育醫師著《中醫66問》
產後服「生化湯」越多越好嗎?
聽說產後服用「生化湯」愈多愈好,如果能吃上一、二個月,對身體大有助益,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
提到這個問題就讓人感慨萬千。我常想,若對中醫學不了解或了解程度不足,就憑醫書所述來治病,很可能害人不淺。尤其若對目前的婦產科接生處理過程不了解,更可能害了產婦的健康。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創立「生化湯」的明末清初名醫傅青主(仁宇)先生的說法中可以了解,除非產後有「兒枕疼」或胞衣不下,否則不必服用生化湯。所謂兒枕疼,即子宮收縮不良的產後疼痛、腹脹、滿、痞、硬、疼,以致大小便不出而閉,甚至休克的現象,此現象在中醫稱之為惡露攻沖。我懷疑現代的許多婦女,年紀輕輕就有腰酸、頭暈目眩、血壓下降、心悸、乳水不足、月經或早來或經血淋漓、或影響造血而形成貧血,甚至造成子宮體處於缺血的「胞寒」不孕,恐怕都與產婦「去血」過多有關。因此,個人認為,生化湯在產後最好不要服用,如要服用只能少量,或必須加以修正才行。
傅青主的原文記載說:「生化湯,新產之主劑,治血塊之聖藥,凡當新產塊痛未除,或有他病,總以生化湯為主,隨證加減,不可拘於帖數,一晝一夜,必連服三、四劑,服至病退方止。」又說:「其在產後一二日間,血塊未消而氣虛脫,或暈或厥,甚至汗出如珠,口氣漸冷,煩渴喘急,則無論塊痛與否,便須從權急救,於生化湯中加入人參三、四錢,及其病勢稍退,仍須減參而多服原方。若其塊痛已消,而見如上諸證,更當任用加參生化湯不可疑參為補而畏之,此方處置得宜,必無-失。」
所謂的「塊痛」就是子宮不收縮、胞衣不下,或胞衣沒全部落下,造成局部殘留,所產生的子宮痙攣,或殘留胞衣反吸、大出血或病菌感染,造成子宮內膜發炎或敗血症,造成小腹急性疼痛,或造成胃納差,大小便不出,心臟休克的現象,這種現象由於古代婦產科學不是很精密,產後往往沒用外力壓迫,以排除體內瘀血,又加上公共衛生不發達,消毒觀念與方法皆不佳,而特別容易產生「塊痛」。其實有些「塊」只是產後的雜證,包括產後急腹症與休克、敗血症,或大出血性的休克,只要略加急救即可復甦;古代醫案中,許多醫師就因急救剛「死」的產婦而聲名大噪。這類故事不外:某名醫有-天路經某地,見一羣人抬著新棺將赴葬,見棺下有新血滲出,醫生馬上叫抬棺著放下,詢之家人,知係新產婦死亡,急開棺見產婦休克,即予急救,復甦,某醫遂聲名大噪。
這個故事在古代名醫列傳中屢有記載,那是古代產婆接生技術不夠精良,觀察不夠細微而醫者往往又避男女授受不親,也不能接觸產婦或親自接生,導致「塊痛」或「昏厥」現象。加上古人勞作皆靠雙肩,行走皆靠雙足,工作極易受外傷或內源性瘀血積蓄,或甚至血蓄膀胱(即小骨盆腔鬱血症之嚴重者)。何況從前的人在夫妻問、婆媳間的溝通往往不夠順暢,很容易造成心因性的子宮產後不蠕動與收縮,因此傅仁
2021/10/12
75
小圈圈:
月子輕鬆坐